
一、柳州市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柳州是廣西乃至西部重要的工業制造業基地,工業總產值占廣西工業總量的四分之一強,工業經濟發展位居西部各城市前列,工業基礎比較優勢突出,設施完善。全市有各類工業企業22900多戶(含個體工業20748戶),資產總額589.3億元。按照國家新的劃型標準,截止2003年底,除11戶為大型工業企業外,全市的各類中小型工業企業有22890戶(含個體工業20748戶),占全市工業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其中,規模以上的中小型工業企業410戶,規模以下的小工業企業22480戶(含個體工業20748戶)。當年全市中小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59.73億元,占全市工業企業的51.88%;實現銷售收入256.82億元,占全市工業企業的51.11%;利稅43.44億元,占全市工業企業的58.26%;從業人員19.46萬人,占全市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的74.05%。
柳州市的中小企業在推動全市國民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維護社會穩定以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中小企業自身資金短缺、擔保抵押資產不足、融資困難的發展瓶頸問題也日益突出。具體表現為:
一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發展資金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如2004年6月末柳州市主要針對中小企業放貸的商業銀行的貸款余額不足19億元;農業銀行柳州分行2004年10月末各項貸款余額68.92億元,而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為10.4億元,僅占15.1%,與我市22000多家各類中小型工業企業的融資需求相距甚遠。
二是許多中小企業的自我更新改造發展資金短缺,技改投入明顯不足。柳州市中小型工業企業2003年完成技改投入2.7億元,僅占全市的11%;2004由于統計口徑變化,雖然情況有所好轉,完成了8.7億元,但占全市的比例也不足25%。該市確定的51戶重點扶持中小型工業企業中,規劃實施的技術改造及技術創新等項目有52個,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相當一部分企業因資金缺乏而不能按計劃組織實施,極大地影響了企業搶占市場機遇,加快發展。
二、對柳州市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該市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小企業內部的原因,也有社會經濟環境、金融服務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制約。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內部原因
(1)中小企業存在過高的經營風險。大多數中小企業成立時間短,規模小,自有資本偏少,其自身薄弱的積累不能滿足其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在面臨市場變化和經濟波動時,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加之經營的不確定性,使得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很大,倒閉率很高,銀行不敢向它們放款。
(2)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運作不規范。造成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使銀行難以控制信貸風險。日前有相當部分中小企業由于客觀和人為因素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財務制度,會計核算不健全,缺乏足夠的經財務審計部門承認的財務報表和良好連續的經營業績。銀行對這些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發展前景等情況難以了解,故不敢輕易提供信貸支持。
(3)中小企業的社會信用偏低。我國的中小企業信用包括個人信用普遍偏低。這也是我國金融體系不健全的瓶頸之一。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02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產生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原因之一是企業自身素質偏低。社會信用環境不佳,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存續期短,不少地方中小企業逃債現象很嚴重,嚴重制約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熱情。
(4)中小企業缺少足夠的抵押資產,尋求擔保非常困難,大多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銀行在商業化經營和資產負債管理制度的約束下,為了降低貸款風險。一般要求貸款企業提供連帶擔保或財產抵押。其對中小企業申請貸款的條件則更為嚴格。特別是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更有它的特殊性。銀行信貸融資承擔了融資風險,不能分享企業成功帶來的高收益,導致銀行風險與收益不對稱,降低了銀行貸款的動力。 外部環境制約因素
(1)我國迄今尚未設計出針對企業創業階段的融資體制。中小企業的業主基本上是依賴自有資金和向親友借貸等手段取得創業資木。在隨后的發育階段,也很難獲得及時、有力的融資支持,主要是依賴企業內部積累。對于商業銀行而言,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較高,從自身利益考慮,不愿對中小企業貸款。
(2)現行的金融體制下,國有商業銀行壟斷程度過高,不利與開展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活動。為了整頓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國家關閉了一批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基層小金融機構。如關閉農村合作基金等。這使中小企業原有的一些融資渠道不復存在。同時也使得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系統中壟斷程度過高。日前,支持中小業發展的銀行無論在數量和能力上都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要求。
(3)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開啟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夠。中小企業從證券市場融資是非常困難的。證券市場為進入市場的公司設置的門檻高。中小企業無法進入。加之我國基金組織以及其他融資公司還處于初級階段。其他融資渠道也沒有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有效機會。而政府在搞活中小企業,加強資金融通方面一也沒有采取優惠的扶持政策。也沒有建立為中小企業的貸款進行擔保、保險的機構,這在客觀上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和融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