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會計職業判斷的內涵及影響因素
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依據會計理論、準則要求及職業道德,利用專業知識對經濟事項的處理及財務報表的編制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而會計的職業判斷也受多方因素影響,一是主體因素,即會計人員的自身素質。會計從業者應具有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較高水準的判斷力。二是客體因素,即經濟活動。經濟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直接影響了會計判斷的正確性,越是復雜和不確定性較高的業務越需要高水準的職業技能,也可能帶來較大的判斷誤差。三是環境因素,即經濟事項的發生所帶來的各方利益。由于經濟活動所關聯的利益相關者都在不可避免的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進行處理和判斷時,有可能違背誠信的原則以及職業道德,通過利潤劃分、財務欺詐等不正當手段對會計信息進行操縱,影響到會計判斷的的可信性。四是報表因素,即財務報表信息質量的高低。一份合格的財務報告應是結合企業環境的自身因素及成長特點,在滿足會計信息一致性、相關性、可比性、公允性等特征的前提下,為所有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出真實可靠的信息報告。因此一個企業所提供的財務報表的綜合質量是衡量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因素。
二、會計職業判斷在我國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偏低是影響會計職業判斷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具有高學歷的會計從業者不足20%,而初級文化水平的從業者超過50%,加之我國會計模式中發展滯后的體系,使得職業判斷水平提升緩慢。并且,在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中,會計判斷存在一定的盲從現象。在會計人員在處理較復雜的業務時,通常習慣于參照以往的慣例,或是直接詢問領導的意見,拘泥于制度或是管理者的決定,缺乏自我原則,沒有能夠依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素養以及具體的行業環境對會計信息作出積極的合理的判斷。最為嚴重的問題是一些企業打著“會計職業判斷”的名號,對會計信息進行造假。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中提到,在會計處理時企業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在處理的方法、程序上進行選擇。然而一些管理當局將此作為可乘之機,為達到企業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粉飾和偽造會計信息,導致職業判斷變為會計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