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法制建設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和契約經濟,信用是會計職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會計人員作為會計工作的主體,其行為的信用程度、正確與否關系到會計信息的水平和質量,直接反映了其生產經營活動及其績效,影響著投資者、各利益相關者和公眾的選擇及其利益。
進入新世紀,隨著歐美資本市場上安然、世通、施樂、特拉馬特等會計造假案的暴光以及國內銀廣夏、鄭百文、藍田股份等一系列財務丑聞的先后被揭露,加強會計道德建設和會計法制建設,重塑會計誠信形象是全體會計從業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會計文化建設
研究會計文化,加強會計文化建設,是理論和實踐共同關注的問題。會計文化是一個宏觀的新思維,它滲透在整個的會計實踐活動之中。它是一種集歷史與現實、宏觀與微觀、靜態與動態、觀念與制度等方面為一體的的綜合性文化。加強會計文化建設在新形勢下具有其必要性,具體體現在:
1.把握會計事業發展的動向,為會計改革與發展提供指導;
2.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管理理論和方法體系,指導會計管理實踐,彌補會計“法制”式剛性管理的不足;
3.以價值觀、信念、社會責任感等所構成的柔性管理來激勵、引導會計行為,構建和諧的會計環境,深化會計制度改革;
4.在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協調與趨同的進程中,更好地堅持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并積極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精神實質和精髓,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的、先進的會計文化。
三、會計行為專業技能的提高
由于我國融入世界經濟大潮,國際市場的大環境對會計人員專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加入WTO后,新興的數字化網絡設施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企業知識管理模式。不斷創新的現代化企業應用高科技手段,已完全暴露于各種不確定性和變動的風險之中.隨著金融工具的諸多運用、經營模式的變更和行業競爭所形成的風險局面,會計人員需要深入研究、探討,以便適應新的工作需要。既要掌握新的產業知識化,又要應對現代企業的不斷創新,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法律法規為指導,以會計處理為載體,合理計量和控制風險、躲避危機、減少損失,運用新穎的會計規則,靈活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四、涉獵更加廣泛的知識領域
當代科學的發展是以綜合趨勢為主,強調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集成和綜合。現今人們在解決某一領域的問題時,單靠狹窄的專業知識顯然是不夠的,人們往往需要將多學科知識結合起來。企業經濟管理、金融、審計、財政與稅收、投資、證券、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倫理學、貿易、市場研究與信息、心理學等,都需要會計人員廣泛涉獵。譬如,在管理會計和理財方面,顯然已大量滲透管理科學、行為科學、信息經濟學、數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會計人員單純懂經濟業務的核算是不夠的,還要懂管理,能夠多視角、多層次、多方位地進行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
五、會計行為職業判斷
2006年2月份頒布的新會計準則是我國國情與國際趨同相協調的結果,是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一座里程碑,屬于高質量的會計標準。研究表明,會計準則的執行機制依賴較大的主觀判斷,加之會計準則的原則導向日益明顯,大大凸顯了會計職業判斷在會計準則執行中的重要地位。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人員從經濟環境、行業特點及企業具體情況出發,對非確定性會計事項和業務所作出的判斷和決策,貫穿于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的全過程。
第一,會計職業判斷可以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效率;
第二,會計職業判斷可以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質量;
第三,會計職業判斷可以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度;
第四,運用會計職業判斷是優化會計政策選擇的步驟與方法。
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必須通過不斷訓練、長期積累才能形成。這種經驗判斷,需要會計人員有若干年的從業經驗和掌握一定的判斷技巧。選擇什么樣的會計方法和會計政策更切合企業的實際,不僅要在準確把握會計政策和會計原則的基礎上深入了解企業,而且要在多個會計原則下反復權衡和選擇。既不能受主觀意念及個人偏好的支配,也要排除來自外面的干擾,客觀公正地進行會計職業判斷,確保會計信息能夠真實完整地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六、會計信息采集的靈敏度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將各國經濟緊密聯結到一起,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又將世界帶入了另一個信息時代。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宋蘭說,會計在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的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量,占到整個經濟信息量的70%以上。可見,會計作為一種商業語言,傳播出的經濟信息貫穿由發現到生成,再到披露的全程。在金融風暴襲卷全球的關鍵時期,制定世界趨同的會計信息技術標準,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因為誰掌握了信息技術標準的制定權,誰就掌握了行業和市場的主動權。得標準者得天下,失標準者失主動。會計行為要求靈敏的利用會計信息,準確的嗅覺出形勢改變的方向,及時制定對策的標準化、規范化,促進會計信息交換與利用的科學化、集成化。
七、強化會計行為服務意識
進入信息化時代的會計行為將更快捷、更真實、更準確的服務于會計主體本身、信息使用者、投資人,乃至全社會。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建設和國際趨同等效的經驗啟示我們,在會計行為服務過程中,會計人員熟悉本單位的生產經營和業務管理情況,運用所掌握的會計信息和會計處理方法,改善單位的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協助經營決策,為企業開源節流,為資料使用者提供重要信息,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基本目標。除此之外,變被動為主動、變建言為施加影響、變追趕國際規則為逐步將自己的某些規則上升為國際認可的通用規則,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以上七項會計行為內容相輔相承,融匯貫通。會計人員應靈活掌握,使其充分發揮出特有的奇效功能。在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嚴峻的今天,規范、優化會計人員的行為,提高會計行為建設水平,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徐玉德.論會計職業判斷與會計信息質量.財政研究,2005,(6).
[3]林鐘高.會計行為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4]湯健.公司會計行為控制理論探析.湖南商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