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相對性產生的內部原因
1、 會計人員處于從屬地位在單位內部, 單位負責人處于單位領導和管理的最高層次, 對于本單位的經濟業務擁有決策權或執行權, 與單位其他所有人員之間是一種領導與服從的關系, 對于會計人員來說更是如此。 會計人員雖然是在為一個團體、 集團、 公司進行會計工作, 但由于團體或單位、 部門人員各有分工, 最終對會計人員、 會計工作進行管理的責任落在了管理者、單位領導人身上, 而且由于雇傭權、 認識權、 公司福利分配權、職稱評定等掌握在管理者、 單位領導人手里, 使會計人員處于執行命令的從屬地位。而在社會就業困難的今天, 會計人員的從屬地位更加明顯,這就決定了會計人員工作必須以服務單位需要為前提。2、 管理者具有利用會計信息的優勢由于管理者、單位領導人直接參與運作管理, 控制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 擁有企業每部的各種細心你, 有領導、 管理會計人員, 負責會計信息報出前的審閱。對管理者、單位領導人的再管理、再監督則由于本 論文 出自 無憂論文網委托方不能強有力的事實職能而被弱化, 因而在提供會計信息時, 管理者、 單位領導人會無形或有意的, 在不違反制度規定、 模棱兩可、 甚至違反制度規定的情況下, 而且有時還會受到主管部門、 政府部門的干預, 讓會計人員不得不從自身的地位、 單位、 個人利益出發, 按照單位領導的意圖, 運用會計技巧, 提供有利于單位、 或單位領導的會計信息, 使單位、 管理者甚至會計人員獲得利益。 在不經審計的情況下, 外界無法了解該單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程度。3、 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目的、 分析判斷能力不同會計信息應需要而產生, 單位真實、良好的經營業績、會計信息對于信息提供者和外界都是有用的; 單位一時表面良好的經營業績, 對單位有用, 可以避免借款無門, 討債擠破門, 對外可以作為開展業務的幌子, 利于抬高管理者的業績等; 對于股票市場擬賣出的投機者來說,因為投機者關心的是投機能否立即賺錢,而不關心經營業績是否真實, 更不管對未來的影響, 因而信息也是有用的, 賣出可獲得高收益, 而且會避免日后股票下跌,因而每次賣出時都需要有這樣的會計信息;而對于擬買入者或準備作為長期投資的人來說, 則是無用信息, 因為依靠這種信息而產生了日后潛在的危險。因此, 管理者控制單位、 會計人員提供會計信息以及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不同使單位內外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 使用信息的結果也不同, 從而說明會計新鮮的真實性是相對的。
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相對性是與生俱來的
會計是一門社會科學, 從其產生之日起, 其本身具有的特點決定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相對的。1、 會計信息具有局限性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 它是通過報表體系向所有者、外界信息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的, 但會計報表體系中報表數量是有限的, 而且每個報表又是針對特定項目的許多數據匯總填列的, 匯總過程中回有誤差、取舍問題等過多的人為因素, 又可能把掙錢與虧損的產品、 車間、 分廠、 新舊設備等情況掩蓋, 更無法反映成本項目等支出構成的詳細情況。而對于文物來說, 按照歷史成本原則要求按買價入帳, 這有背于文物隨時間而升值的特點。而且, 出于保密考慮, 單位不愿意透露經營過程中像客戶、合作伙伴之類的有關信息。2、 會計報表的基本框架使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具有相對性會計報表內容的基本框架是: 資產- 負債 = 所有者權益或收入 - 成本 = 利潤, 這種框架體系也決定了會計信息的歸集、 匯總、 結轉流程。在這一流程中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原則與方法又影響著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而所有者權益、 利潤作為考核指標的重要性則誘發了拼湊利潤的現象。 為了創造盈利、 所有者權益增加等對外形象好、利于開展業務、 借款、 提拔等都一帆風順、 政績突出、 考核過關的局面, 單位領導就從會計要素中尋找到了虛增資產、收入等一系列增加所有者權益、 利潤的手段, 編列一系列數據, 以便再向外報送的會計信息中顯示單位良好的財務狀況、 經營業績, 而編列數據往往又是單位上下 “通力合作” 的結果, 這之間的許多情況外界是不知曉的,因而外界得到的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性是相對的。
三、 會計資料的來源不規范, 導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相對性
原始憑證是會計資料的重要基礎。單位原始憑證有自制和外來兩種。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 團體利益、 局部利益、個人利益往往在某種場合占了上風, 加上前述單位領導人的地位、 權利影響, 一些自制原始憑證往往是單位上下“通力合作” 的結果。對于外來原始憑證, 既有違法印制的逼真票據, 又有公司、 企業、 商場為推銷商品、迎合特殊需要而不得不開除的“頭大尾小” 、名為購買辦公用品實為購買家庭用品之類表里不一的發票。 例如:世界零售業巨頭買德龍的透明發票, 可為其制勝法寶。 初來中國市場時, 詳細羅列著所購商品名稱、 單價、 數量、 金額、 日期和顧客姓名等的透明發票, 卻成了 “制造麻煩者” , 常為一些顧客拒絕, 甚至因此退貨。某些人拒絕透明發票, 說白一點, 這樣的發票 “造” 假不方便。所以, 現在超市、 商場等商業企業為了促銷成了“真實的假發票” 的主要來源。 又比如: 某10 萬元的產業科研項目, 經費支出明細中由超市開來的打印紙、 復印紙發票就多達近 5 萬元。由于會計人員的地位、 工作性質及被動使用數據, 原始憑證之外會計信息來源的可靠性也存在著相對性。例如:由于好大喜功, 單位領導對于應報廢的固定資產不愿做帳務本 論文 出自 無憂論文網處理, 從而形成了“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的空殼子, 對外又有 “瘦死駱駝比馬大” 的幌子, 而外界也無法了解類似的信息。可見, 正是由于“單位領導人的地位、權力影響” 、 “通力合作” 、 法不擇眾, 單位、 個人的工資、 福利待遇攀比、 貪污等許多社會現象存在,使會計人員依據提供會計信息的基本來源經常是真假難辨, 棉隊責任和單位、 同事、 社會的壓力, 又無法時時、 事事參與、核實, 也說了不算, 因而會計信息的基本來源的真實性只能是相對的。從前述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會計本身的特點、 會計人員的地位、 業務能力及提供信息、 制度缺陷、 社會環境影響, 使會計信息真實性意義存在相對性, 應該承認而不應否認, 只有正確認識了會計資料真實性的相對性, 才能正確分析、 運用能夠會計資料, 提高決策水平, 才有可能不被會計信息虛假的東西牽著鼻子走。 另一方面, 應正確認識會計資料真實性的相對性, 不能消極地推卸會計責任,應從加強會計理論研究、嚴格單位領導人任用、 監督與會計工作責任管理、 增強制度預見性與可行性、 凈化社會環境、 提高會計人員業務能力等方面入手, 為強化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奠定良好基礎, 以其完成會計 “提高真實有用會計資料” 的使命。
參考文獻
[1]陳艷.會計信息披露方式的經濟學思考,《會計研究》 , 2004
[2]呂曉梅.會計信息披露管制的經濟分析,《當代財經》 2003
[3]黃越.關于加強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當代經濟》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