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會計學發展初期階段(1949-1978年):會計學初步建立
(一)引進建設會計課程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是引進建設會計課程的階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建立社會主義會計學的開始。社會主義社會會計更重要。馬克思說:“過程(指商品生產過程——引者注)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監督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業和農民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①馬克思所說的簿記,就是會計。到了公有生產的社會,即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生產比資本主義生產更需要會計。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和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年),從總體上說,是在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統一國家的財政經濟工作。與此相適應,我國政府有關部門依據革命根據地會計工作的經驗,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會計工作的模式,結合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幾年的努力,建立了與國家財政制度相適應的會計核算制度體系,統一了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適應國營企業的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公營企業,沒收的官僚資本主義企業,管制、征用、收購的帝國主義在華企業,私營工商企業轉為國營企業)和發展,建立了國營企業會計制度。
在這一時期,為了適應會計工作和會計教育的需要,學習和借鑒蘇聯的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出版了一批蘇聯的會計教材,如(蘇)葛萊赫•蘇聯會計學基本教程(1951)、(蘇)日布拉克•工業會計教程(1952)、(蘇)哥萊赫、杉柯夫•國營農場會計核算(1953)、(蘇)巴岡諾夫、沙洛莫維赤.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1954)和(蘇)馬卡洛夫.會計核算原理(1955)等。這些書籍的出版,直接影響我國會計學的建立和發展。我國會計工作者,在總結會計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一批會計著作也相繼問世,如陳其祥.工業企業財務會計(修訂本)(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52)、王澹如.會計核算(修訂本)(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53)、工業會計核算和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工農會計教研室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7)等。這些會計著作標志著我國現代會計學雛形的建立。
(二)會計學發展在挫折中恢復
1958年至1965年間,是我國會計工作從挫折中得到恢復的時期。1958年的“大躍進”,對會計工作進行改革,沖破了一些束縛,但在“大破大立”、“先破后立”的影響下,有的單位出現“門框賬”、“腦袋賬”、“無賬會計”,使會計工作遭到重大挫折。1961年開始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會計工作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恢復和整頓。1961年,財政部與國家計委發出《關于加強國營企業成本管理工作的聯合通知》,財政部制定《國營企業會計核算工作規程(草案)》,1962年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聯合召開全國會計工作會議,1963年國務院發布《會計人員職權試行條例》,1964年財政部提出《企業會計工作改革綱要(試行草案)》,1965年財政部召開全國預算會計工作會議。這一系列會計制度建設,使會計工作從挫折中得到恢復和整頓,也使會計工作得到發展。反映這一時期會計工作的恢復、整頓和發展成果的會計學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如出版了高等財經院校會計教材編寫組.會計原理(中國財經出版社,1963),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貿易系會計教研室.工業會計核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63),高等商業學校經營管理類教材選編組.商業會計(修訂本)(中國財經出版社,1964)。這些會計著作的特點,是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反映了我國會計學界研究的成果,更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三)“文化大革命”使會計學發展受到破壞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會計工作遭到空前的破壞。執行規章制度被斥為資產階級的“管、卡、壓”,散布“制度無用”;企業講求盈利被誣為資本主義的“利潤掛帥”,散布“核算無用”;各級財務會計管理機構被撤并,財會人員被大批下放勞動,使會計工作處于混亂和癱瘓狀態。絕大部分財經院校停辦、撤銷,會計書刊停止出版。在“文革”期間,會計學的建設受到全面破壞。
1976年粉碎“四人幫”的勝利,使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從此會計工作全面出現了生機,1978年國務院正式頌發《會計人員職權條例》。與此同時,也開啟了會計學的恢復性建設。
在會計學發展初期階段(1949
-1978年),會計學發展的特點是建立會計課程體系。當時,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把會計等同為會計核算,并指出會計分析、會計檢查是會計核算的延伸或發展,但它還是屬于會計核算。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會計學科體系(實際上是會計課程體系),一般包括:會計學原理;部門會計學(工業會計、農業會計、商業會計、基建會計和預算會計等);會計分析(經濟活動分析);會計檢查(當時沒有審計)等。也有的指出,還應該包括會計史。
二、會計學發展繁榮階段(20世紀80—90年代):建立會計學體系
(一)改革開放促進會計學大發展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1979年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使會計工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979年底成立中國會計學會。1980年召開全國會計工作會議,財政部頒發國營企業會計制度。1981年財政部又頒發國營供銷企業、國營施工企業、建設單位的會計制度。
1982年黨的十二次代表大會,提出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經濟建設要提高經濟效益,成了會計工作完成任務的目標和會計理論研究的重心。1983年財政部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1984年制定了《會計人員工作規則》、《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和《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又推動著會計改革的進行。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并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標志著我國的會計工作走上了法治的軌道,對于加強我國的會計工作和會計學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1986年制定《會計專業職務試行條例》和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條例》。1987年10月黨的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對會計理論研究具有深刻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各地區和各部門的會計學會相繼成立,出版了各種會計刊物,召開各種理論研討會,會計理論研究欣欣向榮。會計理論的研究涉及各個方面、各種會計著作,相應會計學原理、現代會計學、專業會計學、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管理會計學、經濟效益分析學、會計制度設計學、會計史學等也紛紛出版。
進入90年代,1990年12月31日國務院發布《總會計師條例》,確定了總會計師的職權和地位,以便發揮總會計師在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次代表大會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會計工作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進入發展的新階段。1992年11月30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使我國的會計工作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并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協調。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有利于發展會計師事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1993年11月14日黨的第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益探索。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公司制,又大大地促進了會計理論的深入研究。1993年12月29日,修訂后的《會計法》頒布施行。這次修訂突出了法律對社會公眾利益的保護,并將其使用范圍由國營企事業單位擴大到所有企事業單位。1995年10月召開第四次全國會計工作會議,在全面總結“八五”期間會計工作取得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未來15年會計改革與發展的目標和方向。1995年12月15日財政部制定的《會計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在“九五”期間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會計模式。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十五次代表大會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這就為建設中國特色會計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第二次修訂。這使會計工作和會計理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在20世紀80—90年代,會計學發展的特點是:一是引進西方經典的會計教材與相關著作。一些出版社成系列地引進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原版(有的并有中譯本)會計經典教材和相關著作,這對我國會計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二是會計基本理論的深入討論。在會計學術界,對會計本質、會計職能、會計目標、會計范圍、會計規范(會計準則化或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制度并存)、會計體系、會計中國特色、會計國際化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三是大會計學的發展。在企業會計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計量會計學科,同時,與會計計量學科相適應發展相關的非計量會計學科。四是建立中國特色會計學科體系。會計理論研究的成果、會計工作實際經驗,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會計學建設的成果,建立反映中國特色的“雙層”會計學科體系。
(二)大會計學的發展
大會計學的大會計不是相對于大財務的大會計,大會計是指在會計范圍上要比需要進行會計核算的企業事業會計要大,而包括會計工作、會計市場、會計研究、會計思想和會計教育的會計。這里所指的會計范圍即會計領域,包括兩大部類:一是計量會計部類,是以資金運動為對象的需要進行貨幣計量的會計,主要是企業事業會計;二是非計量會計部類,是以資金運動相關方面為對象的不需要進行貨幣計量的會計,主要是與計量會計相關的支持性會計。大會計學是研究大會計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大會計學的發展實際上是兩大部類會計學的發展。
在20世紀80—9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會計改革、對外開放、引進國際會計、會計制度建設和會計教育事業的發展,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加強經濟管理,使得我國的會計理論建設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各種會計學科也得到蓬勃的發展。會計學科發展的形式,主要是各級學校編寫教材,出版機構有計劃地組織各方面人士編寫的專題研究等。
計量會計學部類會計學科的發展,諸如:王慶成等.工業企業財務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編寫組.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1);天津財經學院會計教研組.國營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李寶震等.會計學原理(天津科技出版社,1982);趙玉■、黃代民.會計學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閻金鍔.工業會計概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2);余緒纓.管理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3);羨緒門.管理會計(天津科技出版社,1984);于玉林等.工業企業財務管理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李溪村.飲食企業財務會計(知識出版社,1985);丁平準.工業企業會計管理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6);王世新.預算會計教材(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莫啟歐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王文元等.成本會計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劉錫林.經濟效益會計(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閻達五等.責任會計的理論與實踐(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黃肇興.經理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管錦康.企業經濟活動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裘宗舜等.會計信息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范長纓.決策會計(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翟文瑩.現代成本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婁爾行、張為國.租賃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張兆國.責任會計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許亞湖.現代會計新基礎理論(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宋建文.決策會計原理與應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袁建國.股份公司會計概論(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徐葆根、徐政旦.世界銀行貸款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曲曉輝.論物價變動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吳艷鵬.資產計量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毛炳.證券會計學(山西經濟出版社,1991);丁志田.第三產業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王又莊等.質量成本與質量責任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于玉林.會計現代化管理方法(天津科技出版社,1992);苗俊美.制造業務會計(中國審計出版社,1995);秀凱國、張俊民.中國期貨會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熊楚熊.增值會計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王興軍.戰略會計學(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萬壽義.租賃會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劉仲文.人力資源會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于玉林.現代企業經濟效益理論與實務(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蔣堯明.質量會計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李普美等.外商投資企業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孟凡利.環境會計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劉建軍.股份有限公司會計核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王會金.獨資企業會計核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李百興等.期貨與租賃會計核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等。
非計量會計學部類會計學科的發展,諸如:郭道揚.中國會計史稿(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2);程嘉驥.會計制度設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李寶震、楊永平.會計制度設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葛家澍.會計的基本概念(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文碩.文明古國的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陳元燮.會計學的體系(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楊紀琬.社會主義會計理論建設(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王正德等.會計哲學概論(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于玉林.現代會計概論(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孫寶厚.會計系統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葉陳剛.會計倫理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李心合.現代企業會計新模式(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閻達五.社會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于玉林.會計法教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陶德雄.會計工作管理概論(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張為國.會計目的與會計改革(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陳亞民.會計規范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朱于平等.會計人才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張漢興、李增軍、袁志.會計公共關系指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楊俊亮.會計哲學——會計本體論的哲學沉思(東北大學出版社,1994);于玉林.高級會計學——會計學總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于玉林.現代會計基本理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劉峰.會計準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郝振平.會計的國際透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于玉林.現代會計結構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林鐘高.會計行為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陳國輝.會計理論體系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于玉林.現代會計方法學(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于玉林.21世紀會計之光(科技文獻出版社,1998);張俊瑞.資產變現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楊秋林等.會計心理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金建華.檢察會計鑒定學(中國檢察出版社,1999)等。
以上表明大會計學所包括的兩大部類會計學科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三)建立“雙層”會計學科體系
20世紀80—90年代,在會計學發展過程中,已建立我國“雙層”會計學科體系,即在會計學總體層面的會計學科體系和在會計教學層面的會計課程體系。
1.會計學科體系
會計學科體系是各種會計學科相互聯系而形成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會計學科體系是會計學所包括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會計學科。根據會計學科體系建立的原則,參照會計學界關于會計學科體系結構的各種觀點,構造一個結構科學的會計學科體系。會計學按學科性質范圍,可分為會計基礎學科、企業會計學科、政府會計學科、非營利組織會計學科、個體經濟會計學科、會計人才學科、會計規范學科、會計綜合學科等8類,每類包括若干會計學科。會計學科體系如下:一是會計基礎學科,如會計學原理、會計制度設計、實證會計、會計數學、計算機會計、會計實驗等;二是企業會計學科,如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高級會計、金融會計、期貨會計、證券會計、網絡會計等;三是政府會計學科,如政府會計、軍隊會計等;四是非營利組織會計學科,如非營利組織會計、事業單位會計、基金會計等;五是個體經濟會計學科,如個體工商業會計、農戶會計等;六是會計人才學科,如會計人才學、會計哲學、會計邏輯學、會計倫理學、會計行為學、會計心理學、會計教育學等;七是會計規范學科,如會計法學、會計準則學、會計公關學、會計監管學、會計檔案學、會計組織學等;八是會計綜合學科,如社會會計、公證會計、咨詢會計、災害會計、風險會計、地區會計、會計史學等。
2.會計課程體系
會計課程體系是學校按照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設置的各種會計課程相互聯系而形成的有機整體。會計課程體系是以核心課程為主干,將會計學科分為核心專業課、一般專業課和選修專業課三類而建立的學科體系。各類學科又包括若干專業課:一是核心專業課:會計原理(基礎會計、初級會計);財務會計(中級會計);高級會計(特殊業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審計。二是一般專業課:會計制度設計;計算機會計(會計管理信息系統);比較會計;會計理論;會計實驗。三是選修專業課:金融會計;政府會計;非營利組織會計;國際會計;會計法學;稅務會計;會計史;其他會計。
三、21世紀:會計學——廣義會計學的發展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世紀,是發展知識經濟的時代。在新世紀的條件下,會計學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一方面是各種會計學科的豐富、完善和新學科的出現;另一方面是會計學會有更多人士的關注和有組織的系統研究。可以說,進入21世紀是會計學發展的新起點,在這個起點上向前迅跑!
2001年1月1日開始施行新的不分行業的《企業會計制度》,繼續推行已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相應要遵守與WTO相關的各種協定,從而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
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六次代表大會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并提出社會更加和諧是我們黨要為之奮斗的一個重要目標。和諧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和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相應建設和諧會計。為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38項企業會計具體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這將使會計工作和會計理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2007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提出,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這為會計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續建設中國特色會計學。
進入21世紀以來,在新世紀的大環境下,大會計學的兩大部類學科進一步得到發展。在會計學發展的過程中,為全面理解大會計學的涵義,也用廣義會計學來表達。廣義會計學的發展,是21世紀以來我國會計學發展突出的特點。廣義會計學只是其內容比狹義會計學內容較寬的會計學。
廣義會計學是從較寬的會計范圍研究會計領域各種會計工作和會計歷史規律性的知識體系。這里的會計工作是會計領域的各項會計工作,包括會計實務、會計市場、會計研究、會計思想和會計教育等。這與大會計學所包括的內容是一致的。廣義會計學實質上就是會計學。廣義會計學同樣包括兩大部類會計學科,在計量會計學部類學科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同時,非計量會計學部類學科中的交叉學科更得到可喜的發展。諸如:于長春.稅務會計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許家林.資源會計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周詠梅.社會保險基金會計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馬曉芳.會計市場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張昌仁.企業與資本市場的會計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朱海林.金融工具會計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朱建國.會計教育(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張俊民.會計監管(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于玉林.中國會計法規教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許家林.現代會計教育論(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段琳.會計教學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張朝宓、蘇文兵等.當代會計實證研究方法(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于玉林、李端生.會計基礎理論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耿建新、徐經長.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于玉林.現代會計哲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于玉林.大會計學概論(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吳彥龍.會計應用數學的理論與方法(天津社科學出版社,2003);熊振華.會計心理學(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2003);李丹.實證會計理論與資本市場(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4);畢秀玲.政府會計監管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于玉林.會計系統工程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于玉林.會計實驗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于玉林.現代會計理論——會計系統論、會計信息論與會計控制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楊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問題研究(東北大學出版社,2005);萬曉文.會計公共關系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勞秦漢.會計倫理學概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陽秋林.中國社會責任會計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于玉林、田昆儒.會計基礎理論(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高方露.企業會計標準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潘立新.中國開放性會計監管初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朱星文.會計治理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鄭春美.公司治理中的會計治理對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李容華、劉國華.會計行為(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于玉林.廣義會計學一一基于大會計總體結構的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李明.中國證券市場會計監管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李正.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張云.中國會計文化研究(大連出版社,2009)等。
上述廣義會計學各種會計學科,立足中國會計實踐和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發展,豐富了會計學發展的內容,開拓了會計學發展的美好前景。
四、未來會計學發展的新增長點:會計交叉學科
在會計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存在著各種會計交叉理論和會計交叉學科的發展,只是在不同時期由于所處環境的不同而各有其特點。展望未來會計學發展的增長點是會計交叉學科。
進入21世紀,科學交叉發展趨勢將更為明顯??萍歼M步為科學交叉創造了更好的物質條件,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和管理要求為科學交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隨著科學的發展,不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都得到重大發展。各種學科的交叉發展對會計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會計學科交叉也是會計學發展的必然之路。會計交叉學科是將其他一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理論、方法與會計學科的理論、方法相結合進行研究,使其相互滲透、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會計學科。會計交叉學科不是多門學科簡單地相加而拼湊的學科,而是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依存于內在的有機聯系經過滲透和融合,從而形成的新的理論、方法或學科。
科學發展的科學交叉化趨勢,向會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促進會計科學的交叉化發展,使得原有會計學科得到完善,并建立新興會計學科。會計交叉學科的發展是會計學發展的重要標志。會計交叉學科具有跨越性、單一性、復雜性、融合性、具體性、針對性、創新性、探索性、前沿性和相對性等特點。
會計交叉學科的發展是會計學建設的新增長點。隨著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敢于創新、善于創新,開拓創新更多的會計交叉學科,使會計交叉學科的發展呈現多姿多彩,也將促進會計學有新的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03-21.
[2] 王云坤.以創新精神迎接新世紀[N].人民日報,2000-12-12.
[3] 傅維利.如何開展原創性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3(3).
[4] 朱高峰.自主創新:把技術與經濟融為一體[N].光明日報,20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