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信息作為特定經濟主體行為的結果,在信息社會中的重要性,已受到了廣泛重視。會計信息質量包括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是需求者與使用者是否滿意的核心。會計信息最基本的質量特征就是決策有用性,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決策及其后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作為正確決策的前提條件。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經濟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它將引起投資決策失誤和社會經濟資源的無效配置,使交易的費用越來越昂貴,最終導致交易的停頓,企業由于無法籌集到資金而紛紛破產、倒閉、失業率提高、物資短缺,物價飛漲,整個社會將陷人嚴重經濟危機中。因此,研究如何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如何在最大范圍內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就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研究,探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1 會計信息的概念與質量特征
1.1會計信息是特定經濟主體行為的結果
會計信息的質量特證,應與會計準則的基本原則相一致,凡是符合基本原則的應該說是會計信息的質量是真實、可靠、商品的,否則,就是失真的、不完善的。會計信息對控制和決策有用,其反映的內容必須真實,其次,要具有及時性,過時的失效的信息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同時,每條信息的內容要明晰、簡潔,因為信息能否被理解,取決于信息用戶的理解力和信息本身的清晰度。第三,會計信息要具有中性原則,會計數字不是純粹的數字符號,它體現一定的經濟關系,固而是具有特定意義的數字。在形成信息的過程中,不能有任何主觀上的偏差或受某種條條框框的束縛,不能強加某種色彩以使信息需求者滿足。第四,對外公布的信息要注意口徑一致,具體包括時間口徑一致,計算方法的一致,計算單位的口徑一致,同行業預算內容一致等。
1.2會計信息真實性及其相對性和動態性
所謂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指會計信息真實、客觀地反映各項經濟活動,準確地提示了各項經濟活動所包括的經濟內容。可以說,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生命,沒有了真實性,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就會削弱,嚴重的還會貽害社會和廣大公眾。因此,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相對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相對的,主要是因為會計信息是客觀經濟活動的會計反映,會計信息的這種反映既與會計人員的素質、能力、經驗、品德有關,又與會計準則、制度、程序、方法等緊密相聯。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動態的.經濟活動經常變化,會計信息反映的只是某個時期和某個時點的經濟活動情況,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是相適應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對會計的理解逐漸深化,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不斷完善,對經濟活動的會計反映要求發生變化,因此,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動態性。
2 會計信息的失真表現
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雖然五花八門,但歸結起來,會計信息不實與造假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兩種表現。所謂會計信息不實是指會計人員在遵循會計規范,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由于企業管理水平低下,會計核算不規范、方法不科學、計量不準等問題,造成會計信息與經濟活動本意之間的出人。會計信息造假是指會計活動中當事人受利益驅動,為達到一定的目的,事前經過主觀策劃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虛假,此行為具有欺詐的意向,虛貢財務報表內容,使利害關系人的判斷和決策失誤.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本文擬就會計信息造假所形成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加以探討。
2.1虛盈實虧,虛虧實盈
從會計工作實際情況看,盈虧不實多是在單位負責人授意下進行的,采取虛擬經濟業務、虛增(虛減)收人,少列(多列)成本費用,隨意改變會計確認或計量方法等手段,虛增(虛減)利潤,形成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如;私營企業大都表現負利潤,以達到稅負最少的目的,而國有企業則大都表現為虛增利潤.以形成業績好的經營假象,以尋求一定的經濟利益或騙取政治榮譽。
2.2賬外設賬
賬外賬主要是資金來源、運用放在賬外,財務收支不納人正常會計核算范圍。一些單位負責人或財會人員置國家法規于不顧,從小集團或個人利益出發,搞賬外經營和收支不人賬,私設小金庫,設置賬外賬,逃避監督,逃避稅收。用獲取的資金,請客送禮,揮霍浪費,謀取私利,搞腐敗之風。
2.3財務報表與賬簿不一致,會計信息披稱不真實、不完整
一些單位負責人為了單位的信譽或自身利益,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往往采取操縱行為,弄虛作假.披露不真實的會計信J息,編制報表不以賬簿記錄為基礎,而是根據自身的某種需要,隨意篡改或編造報表數字,甚至有的單位對不同的報表使用者編制互不相同的財務報表,蒙蔽報表使用者,獲取某些不正當的利益。
3 原因分析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從內、外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3.1內部原因
3,1.1企業領導人出于特定的目的授權或強令會計人員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一般是以利潤、國有資產保值增產率、投資回報率,計劃完成等財務指標為基礎的。因此,會計信息不僅關系到對企業經營情況的總體評價,還關系到企業領導人的經營業績的評定。企業領導人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考核硬指標,從小集體和個人利益出發,授意或強制會計人員調整會計科目,虛列收支,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借以騙取榮譽,撈取政治資本。
3.1.2內部管理不規范,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差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有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極不完善,甚至還沿用計劃體制下的管理方法,在人事管理上存在任人唯親的情況;有的企業對財產物資缺乏嚴格控制,導致帳實不符;有的貨款回籠不及時,形成大量呆賬;有的投資決策失誤,導致財產大量損失,使企業背上沉重包袱。企業對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提高也不夠重視,致使其素質、技能較低,發生操作性、原則性錯誤。如隨意改變賬戶對應關系,會計確認及計量工作混亂等,尤其近幾年會計制度和具體會計準則中增加新的內容較多,如增值稅、現金流量表、關聯方交易等新準則的出臺給會計核算增加了不少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3.2外部原因
3.2.1缺乏健全的法律監督體系,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罰代法的現象普遏存在
有的執法部門不能堅持原則,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摻雜一些部門利益,該查處的不查處,該依法嚴懲的只是罰款就了事;有的職能部門對企業失真上,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直接縱容了企業在會計信息上作假。由于執法不嚴,使企業作假所承擔的風險相對于其從中獲得的利益來說很小,在客觀上縱容了他們冒險作假的行為,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對一些社會上的丑惡現象懲處不力,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成為時尚,從而影響到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特別是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3.2.2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不盡完善,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外部會計環境
會計制度的缺點:即適應性、靈活性較差。制度具有穩定性,一經制訂.在短期內一般不會隨意改變,而在不斷變化著的會計環境中,新事物、新間題層出不窮,往往超出會計制度所規范的范圍,許多業務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制度的規范作用,導致信息不可比而失真。
3.2.3產權關系模糊導致責任主體不明確,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等,分別代表各自的利益主體。而產權不明晰是我國企業制度變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造成企業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過程中,產權主體從一元向多元轉變,產權歸屬不明確,導致一方面在強調政企分開、自主經營,原有監督機構的監督職能受到削弱,而另一方面,代表企業法人財產權的監督機構也未能建立,難以有效地發揮其監督職能,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也比較突出。
3.2.4社會監督體系不完善,使會計信息的質量缺乏公正有效的外部監督
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是指國務院財政部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財政部門批準的注冊會計師組成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承辦的查賬業務。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有了一定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其數量和質量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差甚遠,能發揮的作用有限。有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特定的目的,與企業同流合污,甚至出具虛假的驗資報告,使會計信息的外部監督流于形式,尚未形成一個有效的會計社會監督體系。
4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在于企業產權不明晰,企業經營者利益的驅動,監督不力等眾多經濟政治因素.因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四點:
4.1完善法律監督體系.使會計信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要建立以審計監督、稅務監督、行政監督為主的外部監督體系和內部審計為主的內部監督體系,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外部監督,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其次要改變目前會計師事務所接受被審計單位的委托并向其收取費用,以避免他們與被審計單位合謀。內部監督,首先,建立以強化內部管理為中心的會計管理體系,加強內部控制,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其次,在法人代表的直接領導下,由審計部門依據有關法規對企業的財務預、決算及與財務收支有關的一切經濟活動和經濟效益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監督企業執行內部財務制度,利用內部審計經常性、全面性和及時性的特點為企業自身的經營目標服務,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
4.2進一步完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使會計信息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在完善會計制度、制定會計準則時,應盡量克服或減少其本身的不確定性,最終確定的會計準則應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有科學的、超前的分析和預測,使會計的發展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避免未來環境的不確定性對會計產生過多的影響。
4.3明晰產權關系,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產權制度及相應的產權監督系統
明晰企業的產權結構要強調以下兩方面:一是國家作為宏觀調控者,需代表社會的利益,使企業目標與社會目標協調一致,國家不僅作為國有企業所的者對企業擁有產權,而且作為社會管理者,也有監督企業會計信息的權力,同時也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負責;二是企業職工所具備的專業化技能是一種人力資本,離開這種人力資本,股東所擁有的實物資本就無法實現增值,所以企業職工也理應構成企業產權制度的一部分。
4.4提高會計人員的社會經濟地位,重視后續教育
一方面,要充分保障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大力支持其依法履行職責,進一步明確法律責任,秉公執法,對于長期從事會計工作,有真才實學,廉潔奉公的就大膽提拔,或給予不同形式的獎勵,這樣才能保證和調動廣大財會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視財會人員的后續教育,努力提高財會隊伍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職業道德素質。財會人員要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和崗位責任感,認真學習,不斷更新會計專業知識及相關知識,切實做到學有所用,成為有用、可用的高素質的會計管理工作者,從根本上防范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