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生活中,企業管理層為了達到獲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飾會計報表,通過各種辦法來進行利潤操縱。這種行為,歪曲了企業的盈利狀況,隱藏了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危害性極大。
1 利潤操縱現象產生的原因
1.1 企業領導為追求政績而提高企業利潤 由于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一般以一定的財務指標為基礎,其中利潤往往是最主要的財務指標。如利潤的計劃完成情況、投資回報率、銷售利潤率等均是經營業績的重要考核指標。經營業績的考核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管理業績的評定,并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因此為了業績,企業難免要對利潤進行操縱。
1.2 企業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虛增利潤 市場經濟體制下,特別我國在加入WTO后,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盡量減少風險的需要,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愿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信譽不足的企業。而資金是決定著企業維持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決定著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在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著資金短缺的情況,為了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和維護其在商業經營中的信用,一些企業便存在著虛增利潤的現象。
1.3 上市企業為了自身利潤或大股東利益而夸大甚至編造虛假盈利 在我國,上市指標一直是一種稀缺資源,其殼資源價值連城,受利益驅動,便產生了利潤操縱現象,其動機不外乎以下幾種:
1.3.1 為獲得股票發行資格。企業首次發行時,根據《公司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企業必須最近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一些業績達不到要求的企業,不得不進行利潤包裝而獲得上市資格。
1.3.2 為了提高發行和配股價格。發行價格和配股價格,在其發行和配股額度一定的情況下直接決定著募集資金的多少,因而一些企業不惜鋌而走險提高每股收益的發行價和配股價。
1.3.3 避免股票被摘牌。按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三年虧損,證監會將會暫停其股票交易并限定限期消除虧損,如果限期內未能消除,其股票將被摘牌,終止其在交易所的交易。上市公司為了保住上市資格,在一定程度上會進行利潤操縱。
1.4 為規避所得稅而隱瞞利潤 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適當的稅率而得出的。一些企業為了偷稅、漏稅、推遲納稅時間,便會隱瞞利潤。但也存在著一些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為了能夠維護其在社會上的形象,為了能夠籌措到足夠的資金,不惜虛報利潤,多交所得稅,而這部分所得稅往往又通過地方政府的稅收返還形式返給上市公司。
2 利潤操縱常見的幾種手法
2.1 通過掛賬處理進行利潤操縱 按新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所發生的該處理的費用,應在當期立即處理并計入損益。但有些企業為了達到利潤操縱的目的,故意不遵守規則,通過掛賬等方式降低當期費用,以獲得虛增利潤之目的。
2.2 利用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操縱會計利潤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采用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會計政策有多種可選擇性,企業按照謹慎性、實質重于形式和重要性原則進行選擇。為保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企業采用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但有的企業為了虛計利潤經常變更會計政策,人為操縱會計利潤。
2.3 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操縱會計利潤 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要求,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全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消除資產泡沫。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和委托款減值準備計提多少,采用哪種方法計提,則是由企業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通過職業判斷來確定。如果企業不恰當地運用謹慎性原則,也會增加企業人為操縱利潤的機會,或是多提資產減值準備隱瞞利潤,或是少提資產減值準備虛增利潤。
2.4 利用會計估計的不確定性操縱會計利潤 會計估計是指企業對其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作的判斷。由于企業經營活動中內在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在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中,會計估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的企業利用會計估計操縱會計利潤。 2.5 通過虛假銷售,提前確認銷售或有意擴大賒銷范圍,調整利潤總額 這種利潤操縱現象在年終表現尤甚,往往是企業年終達不到既定的利潤目標時,便采取虛假銷售或提前確認銷售,從而達到既定的利潤目標。這種銷售無法取得現金,因此當企業出現這些現象時,應收賬款的金額就會增加,表現在財務指標上,一方面體現為應收賬款占流動資產的比重增加,另一方面還可能體現為應收賬款周轉率的降低。
2.6 利用關聯方交易調整利潤 我國的許多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組而成,一般是通過對國有企業局部改組而成,因此股份制改組并上市后,上市公司與其控股股東和其他關聯方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聯交易,他們可以通過出售資產給關聯方、相互之間承擔債務或費用、相互之間委托及受托經營、相互占用資金等方式和渠道進行顯示公允的關聯交易,或采取一種更為隱蔽的手段——關聯交易非關聯化,以此來蒙騙廣大投資者和國家。
3 遏制利潤操縱行為的對策
3.1 加快會計準則和制度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會計準則和制度的不完善,給企業操縱會計利潤,粉飾經營業績創造了“契機”。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各種準則和制度,以遏制利潤操縱。
3.1.1 有關資產評估會計處理準則,對資產評估減值究竟是作為損益還是沖減資本公積,作出進一步的規范,防止企業以此來調節利潤。
3.1.2 要保證會計核算方法的延續性。例如,不得通過來回隨意地對成本法核算和權益法核算進行轉換,應對此兩法的轉換制定更為嚴格的標準和界限;不得隨意地改變折舊的計提方法,尤其是在一些企業經營成果有較大幅度變動的年份,防止以此調整利潤。
3.2 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加大執法監管力度 企業操縱利潤引發和產生的信用危機,實質上是腐敗及各經濟集團利益相互交織作用的結果,注冊會計師只不過是各種利益集團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因此,要遏制企業操縱利潤,一定要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加大執法力度。為達到此目的,一方面要對會計人員進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凈化會計行業環境。對于違規造假進行利潤粉飾的企業,幫助其進行利潤粉飾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其相關責任人員,一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嚴厲的處罰,觸犯刑律的要嚴懲不貸,徹底改變目前低廉的違規成本敵不過強大利益誘惑的現象;二要建立企業、注冊會計師民事賠償機制,企業蓄意造假和注冊會計師因徇私舞弊或重大過失而不能發現上市公司的重大會計造假,致使投資者和債權人蒙受損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