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1日,《法制日報》視點版刊發《侵吞惠農資金案頻發曝補貼發放漏洞》一文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不久前召開的江西省“兩會”上,江西省8名人大代表聯名提交《關于要求加強對國家糧食直補資金等惠農資金監管力度的建議》,呼吁加強監管力度,嚴防國家惠農資金被“碩鼠”侵吞。
江西省人大代表劉逢春等人認為,近幾年來,國務院出臺了很多支農、惠農的好政策。但基層村級組織在貫徹落實這些政策時,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農村基層組織或多或少地出現了村干部趁機“抽血”的現象,虛套、截留各項惠農資金,以致引發涉農信訪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國務院支農、惠農、強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損害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從目前司法部門查處的案件和線索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4個方面的問題。”劉逢春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說,一是個別基層干部侵害農民利益的現象較為嚴重。村集體代領各項補貼資金、擅自以糧食直補資金抵扣農戶所欠集資款等情況廣泛存在。一些部門集體截留、擠占、挪用農戶糧食直補資金和其他各類補貼資金,個別部門干部甚至利用職權進行侵吞、私分。
“二是農戶一卡通的管理比較混亂。村集體利用幫農戶管理一卡通的便利,隨意扣押農戶的一卡通,并任意申領、使用農戶一卡通里的補貼資金。”劉逢春說,高達十多項的惠農補貼資金,反而成為部分干部侵吞、挪用的“小金庫”。三是對國家各類補貼資金的申報、領取,操作不規范。主要體現在國家糧食直補資金、水稻良種補貼資金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3塊資金的申領過程中,村委會和村小組任意虛增糧食種植面積,甚至將已退耕還林且已領取退耕還林補助的土地,作為糧食種植面積重復申報,騙取和套取國家的糧食直補資金等惠農、支農補貼資金,然后予以侵吞和私分。
劉逢春認為,第四個方面的問題在于,基層政府部門對各項支農、惠農資金,缺乏有效監管。根據《江西省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種植面積核實細則》的規定,水稻種植面積的核實匯總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農業、財政、統計3個部門對各村委會上報的水稻面積,進行認真核實。確認無誤后,方可匯總數據。但在實際操作中,只要各村委會上報的水稻種植面積,未超過該村歷年來的總計面積,財政部門就予以認可。農技站、農經站根本就從未參與過水稻種植面積的核實,因而讓個別干部鉆了空子,虛報水稻種植面積以騙取國家糧食直補資金。
針對上述現象和存在的問題,劉逢春等人大代表建議,要規范村級財務管理規定,堵塞村級財務管理中漏洞。
“目前,江西省還沒有一部專門管理村級財務的地方性法規或省政府規章,以致縣一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部門以及紀檢部門接到舉報后欲查處時,無法可依。”劉逢春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因為村級干部不是國家干部,只有等到村干部侵吞的數額巨大、性質嚴重時,司法機關才會介入,以侵占罪論處。因此,應該在堅持村務公開的基礎上,加大鄉鎮農經站對村級財務的監管和指導,使村級財務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
“此外,要完善對一卡通賬戶的監督機制。”劉逢春說,在整合一卡通賬戶與糧食補貼信息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公示制、查詢制和告知制等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糧食補貼的交叉專項檢查。加強鄉鎮農經站和財政所對村委會保管的一卡通賬戶的監督,對確有必要由村干部代管的一卡通賬戶,由鄉鎮人民政府造冊登記監督各項農補資金去向。
劉逢春告訴記者,在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的同時,還要嚴格國家關于各項補貼資金的申報和領取規定。“首先要加大國家相關補貼資金政策的宣傳力度,推行在各自然村張榜公示各農戶水稻種植面積和補貼金額,杜絕虛報水稻種植面積,騙取國家補貼資金;其次在補貼的發放上,進一步健全補貼資金的財務公開、村級公示、檔案管理等制度;再次就是對一卡通的管理上,嚴格遵守‘六不準’的工作紀律,杜絕隨意抵扣稅費、代領、擠占補貼資金等現象發生。”記者郭宏鵬黃輝 實習生范傳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