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會計信息失真現(xiàn)狀概述
(一)會計信息質量現(xiàn)狀
會計信息是會計核算的成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就是會計信息所應達到或滿足的基本質量要求,它是會計系統(tǒng)為達到目標而對會計信息的約束。目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水平低下,會計信息失真較為嚴重。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 給決策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xiàn)象。而我們主要探討的是有意造假的現(xiàn)狀。
近年來美國就曝出了安然公司(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世界通訊公司(第三大電信公司)等一系列會計造假丑聞。而在國內,國家審計署在2000年檢查了1290戶國有企業(yè),發(fā)現(xiàn)了68%的會計報表不能真實地反映財務狀況。 2001年經注冊會計師審計,滬深兩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審計出應調減虛增利潤189億元,擠掉利潤水分達15.9%;審計調減資產903億元, 調增資產842億元,總體調減資產61億元,特別是有6家上市公司資產調減幅度超過50%。
(二)引起會計失真的各方面原因
引起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法律體系缺乏完整的會計法規(guī)體系,對違反會計法規(guī)的處罰力度不夠。在公司中會計人員素質良莠不齊,領導的人為因素導致了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善,以及社會審計監(jiān)督不力,監(jiān)督機制的有待強化等等。
而引起會計信息失真直至舞弊案件發(fā)生的關鍵在于公司內部治理。眾所周知,美國對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案件的懲罰力度是驚人的,可依然出現(xiàn)安然、世通公司的造假事件。因此,公司內部治理結構這一關鍵性的內因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起著決定性作用。這也構成了本文的基本研究基調。
二、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分析
公司治理結構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的優(yōu)劣。一是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股東會是最高權利機構,董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監(jiān)事會是監(jiān)督機構,三者作用的發(fā)揮離不開及時可靠的會計信息。二是會計信息是反映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書面文件。由于信息不對稱,公司內部人比外部投資者掌握了更多的公司信息,經營者往往通過扭曲或操縱這些信息,犧牲外部利益的方式來謀取個人利益最大化,形成“逆向選擇”。三是充分披露的會計信息能增加管理透明度,降低代理成本,可以遏制管理人員由于自利行為所引發(fā)的過度職位消費問題以及管理腐敗。
(一)股權分置導致國有股一股獨大致使會計信息失真
所謂股權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暫不上市流通。股權分置造成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極不合理、不規(guī)范,表現(xiàn)為:上市公司股權被人為地割裂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兩部分,非流通股股東持股比例較高,約為三分之二,并且通常處于控股地位。其結果是,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容易產生一股獨大、甚至一股獨霸現(xiàn)象,使流通股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
(二)管理不規(guī)范弱化了內部控制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內部審計是公司進行自我獨立評價的一種活動。它可以通過協(xié)助管理當局監(jiān)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來促進建立良好的控制環(huán)境。但是,我國目前有不少公司根本就不設立內部審計機構,更多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隸屬于財務部門或實際上與財務部門重合,這就已經在形式上缺乏應有的獨立性了。一些公司雖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配備了人員,但因為公司經營者對內部審計重視不夠,或在觀念上存在誤區(qū),也因內部審計制度不健全、業(yè)務不規(guī)范、導致內部審計工作難做,使得不少公司的內部審計工作僅僅是審核會計賬目。
(三)所有者與經營者信息不對稱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公司作為一種契約的集合體,由于契約執(zhí)行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公司很難就各利益相關方的權責利益加以明確,并消除掉它們的各種利益沖突關系。在我國公司制公司里,所有者享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權和最終控制權,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所有者無法充分掌握公司的內部信息,無法對經營者的行為進行控制。而經營者根據(jù)合同領取報酬和享有公司的一般控制權,由于經營者只能獲取比較固定的報酬,而沒有剩余索取權,其付出的努力很可能與收益不成比例,無法充分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但經營者在會計信息編報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由于缺乏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有效監(jiān)督和約束,使得經營者的行為超越應有的權限,必然會通過會計做假來蠶食股東和社會的利益。
(四)市場不完善軟化了外部約束助長了會計信息失真
資本市場不完善、約束機制不健全,導致本應該對公司經營者實施外部監(jiān)督作用的,如證券市場、借貸市場、以及經理人市場等,都沒有能夠形成對經營者的較好約束力,有時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助長了會計信息失真。
三、通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一)推進股權多元化
實踐證明,以政府為背景的國有股東很難成為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合格股東,國有獨資公司難以建立規(guī)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因此,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從而進一步推進股權多元化,引入多元股東,讓更多的國有獨資公司更大膽吸收國外公司、國外資金的參股投資,讓更多的國內民營公司參股投資,以稀釋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xiàn)實。
(二)建立合理激勵體制
公司治理的效率在于使剩余收益索取權和控制權得到對稱性的分配。要克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要求將經營者與所有者的利益掛鉤,使經營者有權分享部分剩余收益,以產生足夠的動力為公司價值最大化而努力。
(三)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確立經營者的誠實、公正、廉潔的品質,樹立內部控制理念、其次,應該由具有豐富的會計、管理及控制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對公司情況非常熟悉并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員, 按照財政部《內部會計控制規(guī)范基本規(guī)范(試行)》的要求,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第三,應當實行嚴格的職責劃分和授權控制,不相容職務應當嚴格分離,明確規(guī)定實物接觸和保護制度、內部稽核制度、使各部門崗位、員工明確自己的職責。第四,要制定各種作業(yè)程序、管理辦法和工作目標。并訂立明確的控制標準,定期進行考核,以便員工按照規(guī)定的標準正確處理各項業(yè)務,實現(xiàn)預定的目標。
(四)充分發(fā)揮獨立董事的監(jiān)控作用
保持獨立董事的控制權是獨立董事制度有效發(fā)揮其作用的前提。一是要規(guī)定公司在董事會成員構成上,應進一步增加獨立董事在董事會成員中的比例,并擁有一定的否決權;二是要向獨立董事提供充分的信息,讓獨立董事身份獨立。董事理事、參與公司經營決策。
(五)建立經理人市場
一是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經營者管理體制,實行經營人員的非官員化、經理人職業(yè)化、建立公開競爭的經理人市場。二是要建立起對經理人的業(yè)績評價體系。完善各種市場制度建設,建立經理人業(yè)務檔案,對經理人的業(yè)績實行追蹤調查反饋,以保證那些最具有才能和專業(yè)知識,能最大限度地為公司利益服務的人員出任經營者。
(六)完善第三方監(jiān)督機制
加強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監(jiān)管力度,大力發(fā)展第三方會計、審計市場和相關法律支持。通過強制性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雇傭第三方審計機構對公司進行客觀的會計信息審核,使股東掌握一定的公司內部經營信息,減少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四、結論
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方法還有比如完善會計人員素質、激勵健全法制制度、明確部門負責人的責任、加大政府監(jiān)督檢查力度等等。本文從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分析了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并提出了六點措施改革公司治理結構,從而完善會計信息質量,遏制會計信息失真的普遍現(xiàn)象,以達到減少會計舞弊案件的發(fā)生頻率。使中小投資者在更為透明的環(huán)境中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