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將圍繞公允價值在新會計準則中的運用,對這一計量原則的運用對公司財務分析帶來的影響進行闡述。
一、公允價值定義
在新會計準則22號第七章中明確定義了公允價值:“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在公平交易中,交易雙方應當是持續經營企業,不打算或不需要進行清算、重大縮減經營規模,或在不利條件下進行交易。”在此定義中,持續經營是確定公允價值的一個前提條件,若交易不是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進行,交易的價格就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從而不能反映該項資產或負債的真實價值。
二、公允價值的運用
新會計準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長期股權投資等方面使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計量原則的引入,使得資產負債表中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項目能充分反映該項目真實的現時價值,同時也使公允價值的變動能充分反映到當期損益中,使公司凈利潤更真實、更客觀。
三、公允價值計量對公司財務分析的影響
新準則對公司會計計量與核算產生了重大變革,我們按照新準則進行會計核算,使得公司財務報告上的有些項目和會計制度下的項目有所差異,從而影響報告使用者對公司的財務分析,這將對理解公司財務信息產生重大影響。所謂的財務分析是指以公司財務報告及其他相關資料為主要依據,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評價和剖析,反映公司在運營過程中的利弊得失和發展趨勢,從而為不同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所需的財務信息。目前很多的財務信息使用者對新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差異缺乏了解,同時會計知識也較為貧乏,很難從財務分析中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從而導致決策失誤,承受不必要的損失。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如果使用不當,一些財務指標在短期就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再加上其與生俱來的一些缺陷,處理結果的重大差異,從而不利于通過財務分析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進行判斷,也就難以對公司的質地進行正確的劃分。我們都希望公司的質地優良,現實卻往往得出相反的結論,原因就在于公眾對財務信息的捕捉、理解、不同會計處理的差異缺乏認識。
總體來看,公允價值計量對公司財務分析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工具以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影響。過去我們的常見的金融工具是短期投資,特別是短期股票投資。會計制度從謹慎的原則出發,股票期末市價若高于成本價不計收益,若低于成本價則要計損失。在證券市場行情看好的情況下(如在2006年初-2007年10月期間,滬市大盤從1163點走到6124點,在這期間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價值短期實現翻倍),股票期末市價往往高于成本價,不計收益也就是和實際情況脫節,未能真實反映公司投資活動成果。
新會計準則下,我們不再使用短期投資進行核算,按性質將核算內容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市價與成本的差異均計入資本公積,不影響當期損益,影響所有者權益。對“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市價與成本的差異均計入當期損益。這就意味著,如果企業能夠較好地把握市場行情和動向,其業績即會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業的投資策略與市場行情相左,其當期利潤就會因此受損。隨著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以及公司采用金融衍生品不同程度地規避風險等措施的實施,國內上市公司中交叉持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因此,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成為判定上市公司真實經營業績的一個必要補充部分,從分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業績,使估值更具有現實參考意義,可謂“報喜也報憂”,使公司投資活動成果在業績中得到真實體現。據統計,2007年深滬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短期股票投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271億元,占凈利潤的比例為4.51%,但也有45家公司該比例在20%以上,其中8家公司該比例在100%以上,二級市場波動將會對公司當期收益產生很大影響。另據統計,385家涉及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在最近一期定期報告(2007年年報或三季報)披露后,假設持股情況未發生變化,以2月15日收盤價計算,持股市值合計為3325億元,較2007年末市值減少547.5億元,縮水幅度達14.14%。因此,在對此類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分析時,還需結合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情況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恰當的結論。
2.投資性房地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影響。會計制度中,房地產項目屬于固定資產,賬務處理一般按成本法進行核算,同時計提折舊。若公司的房地產項目持有目的不是使用,則成本法計量的價值和現實價值將出現較大差異,會計制度對此未在公司損益中體現。
新會計準則對房地產項目作了詳細的劃分,將當中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列為投資性房地產,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這類房地產項目由于和固定資產在持有目的上有明確的差別,在新準則中,上市公司可以選擇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其進行計量與核算。若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房地產公允價值的波動將會直接影響到當期損益。2007年上半年房地產價格上漲速度加快,各地房價突飛猛進;2007年下半年,隨國家金融緊縮政策的推行,全國房地產市場降溫;2008年隨存款準備金上調,金融政策進一步緊縮,全國房地產市場進入“拐點”。在這樣的市場下,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公司的當期損益會有較大波動。同時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由于不計提折舊或攤銷,在投資性房地產價值較大的情況下,因為費用的減少,將使各期利潤較會計制度的處理有所增加。從2007年前三季度披露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公司都選用成本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處理,但對于該項目大家在財務分析時應重點關注,因為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司的當期損益會有較大波動,應結合宏觀環境、行業政策、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等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3.債務重組中公允價值對重組當年的影響。新會計準則規定公司進行債務重組時不僅支付的對價與債務的差額可以計入當期損益,而且所支付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也計入損益,對實施債務重組的債務人體現了一定程度的照顧。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改為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引進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這樣一來,劣質公司或債務重組負擔嚴重的公司可能通過債務重組行為增加當期利潤。一旦獲得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將直接反映在當期利潤表中,可能極大地提升其每股的收益水平,各項財務指標也會提高。我們在對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分析時,應明確這部分利潤的性質屬于非經常性損益,在對財務指標分析時,不能僅僅看財務指標的高低,還要看帶來這些指標變化的原因,以及今后業績增長的持續性,才能真正識別公司的業績。如:2007年浪莎股份在債務重組新規下,由2006年尚虧損,到2007年每股收益達到4.22元,很多投資人誤認為浪莎股份經營有起色,市盈率低,股價有上升空間,跟風買入,可到了2008年3月每股收益僅為0.058元,6月每股收益為0.18元,股價從85元下跌至10元,很多不明真相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可見債務重組收益具有一次性的特點,屬于非經常性損益,并不具有持續性,類似的債務重組案例在今后的資本市場中還很多,因此,財務分析時應關注利潤的構成,重視持續增長點。
4.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按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影響。上市公司進行非貨幣交易時,對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資產來說,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這樣一來帶來的影響和債務重組的影響相類似,不具備日常性和持久性,財務分析時應關注。
綜上所述,隨著新會計準則在上市公司的推行,財務人員對新準則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在將來的賬務處理中,公允價值的運用也會更加頻繁。為了保障各方利益,我們反對財務欺詐行為的發生,倡導會計誠信建設。對上市公司而言,不應濫用公允價值達到粉飾財務報告的目的;對廣大的財務信息使用者而言,也該逐漸地適應、了解和熟悉公允價值的內涵及其對公司損益的影響。不僅體現公允價值計量的優點,同時也結合外部金融環境、行業政策等因素的變化,動態的、發展的看待公允價值計量。通過恰當地獲取公司的財務信息,更準確、更有效地鑒別公司的質地,更好地達到財務分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經濟管理出版社
2.于小鐳,徐興恩.新企業會計準則實務指南與講解[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經濟與管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