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銀行聯網的一卡通系統取代單位管理和職工、學生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種個人證件和現金支付手段,使得銀行、商戶、卡戶、學校各方實現了多贏。各一卡通供應商為了促銷系統,不斷地擴展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一卡通系統功能的完善和技術上的日臻完美。但是這些都是系統功能在外延上的擴展,并沒有使系統在內在上進一步優化,系統中數據處理量大、財務數據不完善、不真實等,反而產生了海量的數據沉淀,單單備份、移植、導入、導出、歷史活性保留等即成為大問題。
一、銀校一卡通系統中的E-R圖
銀校一卡通系統的具體業務處理為:(1 )新生報到時,由一卡通部注冊發卡;(2)學生持卡到指定銀行開戶,圈存;(3)學生持卡到各商戶進行消費;(4)商戶的機器終端將卡戶消費信息傳遞到一卡通系統中;(5)銀行、商戶、卡戶定期或不定期地和一卡通部進行對賬,確認有否數據錯誤或存在未達帳項;(6)更新商戶、卡戶信息,如掛失、凍結、沖賬等;(7)產生商戶、卡戶、銀行各項輸出,滿足隨機查詢的需要;(8)定期做數據備份。上述一卡通系統與賬務系統接口的E-R 圖如圖1。
由E-R 圖可知,存在財務數據核對關系的實體有:學生——銀行、學生——一卡通部、一卡通部——銀行、一卡通部——商戶等。不同實體間的核對工作并非均要求每天都進行,其主要的核對工作在于每天一卡通部——銀行和一卡通部——商戶之間的核對。
二、長期未達賬項的核對
系統把當天的業務數據收集完畢,需要進行數據核對,相符后再將業務傳遞到系統中作為正式檔案歸檔。現以一卡通部與銀行間的數據核對為例說明處理過程。一卡通系統中財務數據的核對采用賬目核對法,將一卡通系統業務流水單文件中的業務發生額與從銀行取得的對賬單進行逐筆核對,以查明雙方記錄是否相符。核對過程中計算機只自動核銷流水號、日期、圈存機號、金額四個要素全部相符的記錄;其余情況均需人工幫助挑選相應的業務。
除卻上述需人工幫助挑選相應的業務外,仍有些經濟業務是不可能通過計算機核銷的。如圈存失敗時,往往形成一方已經進行了數據更新而另外一方尚未更新,由于記錄個數不同、金額不同,計算機永遠消除不了此類業務,單單根據流水號進行核對時,圈存失敗的記錄將被忽略。因此,只能用強制的方式人工核銷。在核對后,若發現雙方仍不相符合,則往往是未達賬項造成的。以一卡通部——學生間的數據核對為例,其未達賬項主要有:(1)系統已收,卡戶未收,如圈存時銀行數據已經處理完畢而卡戶操作失敗;(2)系統已付,卡戶未付,如磁卡上電子小錢包的圈存;(3)卡戶已收,系統未收,如因遺失、強磁場影響失效等原因而引起的磁卡補辦時,往往新卡的余額是根據系統余額直接設定的,如果此時有原卡的消費數據未能及時傳遞,則勢必造成新舊卡余額的不一致;(4)卡戶已付,系統未付,如商戶的機器終端突然故障、通訊線路損壞而使得商戶機器終端的卡戶消費信息難以讀取、及時傳遞到一卡通服務器中等。
對于各種未達賬項,應在仔細查明后編制余額調節表,經過余額調節表調節后,雙方調節后的余額應該相等,若不相等,一定還有其他差錯,應繼續查找原因,直至調平。
各未達賬項一般指當期的數據,經過調節后是能夠發現并查明原因的。這些未達賬項往往在下期即可到達,形成已達賬項,再經過核對后就形成正式的檔案資料。但是,仍有些經濟業務在下期甚至很長的時期是不能到達的,如磁卡遺失造成的電子小錢包的失效、商戶的機器終端故障而使得消費數據最終難以讀取等等,這就是長期未達賬項。這些未達賬項發生的當期是可以進行余額調節的,并最終平衡;但在以后各期核對時,其即為歷史數據,往往影響了調節前余額,卻在當期業務中不存在,如此,余額調節表就無法調節平衡。
因此,每次對賬時涉及的數據來源有三個:期初余額、當期發生額、長期未達賬項。只有三者具備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正確的余額調節。正由于如此,對于長期未達賬項,更應引起警惕,最好由人工用強制的方式核銷。
一卡通系統的數據核對,每一個工作日結束都需進行一次。在進行數據核對之前,首先把好“入口”,要做好輸入數據的復核工作,消除未達賬項以及錯誤賬項的影響,以便掌握各數據的真實情況,防止有意無意的錯誤。若發現不符,要查明原因,更正差錯,并進一步采取措施改進系統管理工作,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經營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張世舉:《一卡通系統的財務數據傳遞設計》,《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 年第4 期。
[2]李勝利等:《高校校園卡系統建設實踐與思考》,《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 年第S2期。
[3]姜濤、劉素平、蒲芳:《銀校卡”模式在東華大學一卡通系統中的應用》,《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