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內部審計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審計監督機制是否健全有效,關系到企業管理的成敗。內部審計在增強企業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重用。文章論述了發揮公司內部審計作用的對策。
關鍵詞:內部審計;企業管理;財務風險
內部審計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審計監督機制是否健全有效,關系到企業管理的成敗。但從國內企業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現狀看,我國內部審計的作用還未得到良好的發揮。只有正確認識內部審計與企業管理的關系,正確認識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審計的職能,為完善企業管理服務。
一、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第一,增強財務信息的可信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發揮真實性審計的作用。企業改制上市,為了吸引更多的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在整個運作過程中,籌資人要向投資人公開財務,財務信息的真實性便成為關鍵之所在,籌資的實現,投資的成功,資金市場的正常運作,都有賴于財務信息的真實性。但是由于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經營者面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出資者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同時,信息披露有意或無意的不完整也屢屢發生。審計的基本作用就是提高財務信息的質量,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審計可以通過對企業提供財務報表真實性的檢查,增加財務信息的可信性,降低財務信息風險,有利于企業順利籌到資金,有利于投資人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也有利于政府對資金市場運行情況的監控。世界著名的審計師責任委員會也認為審計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一種控制。《上市公司治理準則》里強調“審核公司的財務信息及其披露”是審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之一。審計委員會應負責檢查會計政策、財務狀況和財務報告的程序,對企業對外出具的財務報告的真實可信負有監督檢查權。因此,毫無疑問,審計能在增強財務信息的可信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正好符合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對“利益相關者”和“信息披露與透明度”的規定要求,通過審計借以保障廣大中小股東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符合真實性審計的目標要求。
第二,有效防范企業風險,促進企業管理,發揮管理審計在有效性和合理性等方面的作用。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使企業建立起有效的決策、經營、監督運轉機制,形成各司其職、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在要求,是現代企業家管理企業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我國,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從根本上解決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問題,使企業領導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進一步加強管理,促使資產保值增值最大化上來,這種轉變會刺激企業管理者對內部審計的需求,使審計由外力推動轉變為內因刺激,成為企業領導搞好企業的自覺需求,把“要我設內審”變為“我要設內審”。通過審計監督,從更高的層次及時發現問題,做出評價,為決策者提供改善管理的建議或意見,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服務。公司治理是實現企業目標和價值的有效途徑,而公司治理過程在履行其職能時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則取決于公司的道德文化建設。因此,國有上市公司應積極創立企業文化,構筑公司道德氛圍,內部審計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建議作用。為保證目標的實現,公司董事會或經理人員應通過履行以下4種責任來進行公司治理,即使用各種法律形式、結構、戰略和程序來確保其遵紀守法;遵守職業規范和社會公德,滿足社會期望;為社會謀福利,兼顧國家、社會、公司3方利益,并考慮其長期和短期利益;全面真實地向有關各方提供財務報告,對其經營業績與財務行為負責。因此,內部審計部門主要是通過以下工作對公司治理過程發揮建議作用:通過對企業負責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建議經營者合法經營;通過股權投資審計,建議管理層力求投資回報,在考慮企業短期利益的同時更要考慮企業的長期利益;通過財務收支與經營業績審計,建議企業出具全面真實的財務報告,督促財務人員遵守職業道德等等。二是測評作用。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內部測評工作協助管理層建立起一整套企業道德規范。如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科學性、有效性的測評,發現內控制度執行方面的漏洞與不足;通過企業風險測評,發現領導者在制定企業政策方面的疏漏;通過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測評,發現經營者遵紀守法、穩步經營方面的欠缺,提醒管理層為加強執行人員的責任心、提高領導者的領導水平、強化經營者合法經營的理念而建立相應的道德規范。三是評價作用。如評價是否對領導干部有強而有力的監督機制,是否有保護檢舉人的舉報制度,是否設有接受舉報的機構來加強公司廉政建設,起到反腐敗、反舞弊的作用;評價公司是否有企業文化宣傳教育機制,是否使每一個員工都能理解、明確企業文化建設中所提倡的企業宗旨、精神和經營、管理理念來促進企業文化建設,起到企業文化宣傳者的作用;評價企業形象與員工形象,公司領導是否身先士卒做精神文明的表率,是否與業務客戶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往來關系,由此來敦促管理者和員工忠于職守、遵守法律、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在公司逐步形成一種良好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圍,起到良好道德倡導者的作用。
二、發揮公司內部審計作用的對策
第一,改革內部審計管理體制,明確隸屬關系,增強審計獨立性。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在時間上應從事后審計轉向事中、事前審計;在工作內容上,將從查處違規違紀審計轉向內控制度審計和績效審計,理順資金運行管理機制。
第二,端正認識,厲行企業內部常規審計,減少違紀違規問題。
第三,防護作用。內部審計工作在執行監督職能中,對深化改革、降本增效起到了保證、保障、維護作用。一是為建立健全高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證。為了適應WTO環境下的新形勢,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內部審計人員有必要開展內部審計,內控系統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審計,揭示并建議改正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失控點,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二是保障資產的安全、完整。內部審計人員應重視生產經營情況,對企業資產狀況做到心中有數,隨時隨地開展內部審計督查,提出有效措施,經濟有效的使用資產,確保資產保值增值,防止資產流失。
第四,制約作用。內部審計通過對企業經濟活動及其經營管理制度的監督檢查,對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企業的規章制度,按照審計工作規范,揭示企業的違法亂紀行為,維護企業的經濟秩序。
第五,對搞好聯營公司,規范經營行為起到了鑒證作用。開展聯營審計,維護公司合法權益。聯合經營是在生產社會化和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公司為了取得實效,一個公司和一個或數個企業為發展生產和產品交換而進行的經濟聯系。加強聯營企業財務收支審計工作,能夠遏制亂攤亂擠成本現象。如審計科提出的壓縮公司辦公費用和車輛維修費用、出售辦公用車等就為公司節約了資金。
第六,開展任期內經濟責任審計和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強化內部監督機制。實行領導班子在任定期審計,有助于監督公司領導依法辦事,遏制腐敗,促進企業廉政建設,為上級主管部門和政府考察提拔干部提供依據。開展公司領導干部離任審計,評價企業領導在任期間生產經營情況、遵守財經紀律情況、履行經濟責任情況,肯定成績,糾正不足,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和企業方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第七,促進作用。一是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通過財務收支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發現影響財務成果和經濟效益的各種因素,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進一步挖潛降耗,增加收入。二是促進經濟責任制的完善和履行。通過經濟責任制審計,發現制度本身的缺陷,向有關部門反饋信息,解決履行情況和責任歸屬不清的問題。三是促進各種經濟利益關系的正確協調處理。不定期的開展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審計,規范下屬實體遵章守紀,正當經營,依法辦事。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第八,建設性作用。建設性作用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的檢查和評價,針對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見和方案,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審查評價企業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環節,解決存在的問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
第九,參謀作用。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對查出的問題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議,為公司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對管理的薄弱環節開展審計調查,為領導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企業也由原來的面向國內市場轉到了國際市場,公司經營決策的正確與否依賴于可靠的經濟信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促進了內部審計事業的飛速發展。內部審計可以為領導提供世界性的先進技術資料和經濟信息,客觀公正的地為領導決策服務。
三、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第一,內部審計與企業管理的關系割裂。我國公司內部審計尚未與企業管理完全相結合,成為企業管理的有機部分。多年以來,人們過多地關注內部審計的職能、范圍、方法的發展與變化,卻忽視了它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導致了二者關系的割裂:一方面,置內部審計機構與其他職能部門平行甚至處于隸屬的地位,其獨立性、客觀性及權威性難以得到應有的保證;另一方面,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責仍是“查錯防弊”,而不是對公司管理做出分析、評價和提出管理建議。
第二,內部審計的角色定位不符合企業管理的要求。《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明確規定,企業內部審計是企業管理的內設機構,獨立行使監督職能。《審計法》規定,企業內部審計作為國家審計體系的組成部分,在國家審計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工作。這種雙重身份,使內部審計一方面受國家審計機關的業務指導,對本單位的財務收支進行監督檢查,維護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單位行政領導,工資福利由本單位解決。業務工作的“外向型”與行政待遇的“內靠型”,使內審人員進退維谷,難以適從,導致內部審計工作開展難度加大或是內部審計部門形同虛設。
第三,內部審計人員素質難以滿足企業管理的要求。現階段的內部審計大多是事中、事后的“查錯防弊”,而事實上內部審計還可以通過有效的事前工作,為企業經營者提供相關的信息、技術等支持與服務,以便管理當局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當然,這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與水平,但我國的內部審計人員中有不少人僅熟悉財務會計業務,有相當一些人員不具備必要的學識及業務能力,不了解本單位的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難以提高或保持其專業勝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