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的財務分析只重視對企業的經濟責任進行分析, 卻忽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分析。本文試從理論的角度分析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通過引入案例分析,提出財務分析中引入社會責任分析的一些思考及建議。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績效 財務分析
我國研究制定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意味著社會責任越來越受到重視,履行社會責任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企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目前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研究有的強調社會責任的內容,有的強調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我國學者屈曉華(2003)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通過企業制度和企業行為所體現的對員工、商務伙伴、客戶(消費者)、社區、國家履行的各種積極義務和責任,是企業對市場和相關利益群體的一種良性反應,也是企業經營目標的綜合指標”。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結果
國外許多學者進行過研究,半數以上的實證結果證實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關關系。我國學者李宏旺(2008年),建立資產利潤率與社會貢獻率之間的函數關系,對企業社會責任和經營績效的線性關系和相關程度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與其經營績效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潘煜雙,姚瑞紅(2008年),以 2005-2007年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情況與企業財務業績之間的相關性問題。結果表明,財務業績越好的企業,更傾向于披露社會責任信息。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理論分析
從表面上看,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遵守倫理規范可能帶來社會責任成本,繼而影響企業績效。事實上,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只會存在暫時的沖突,關注企業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短期來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可能存在負相關關系,導致這種關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業在發展初期,正處于尋找回收成本的期間,只承擔了與其之間利益直接相關的股東、員工的社會責任,而對其他間接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承擔較少或根本沒有承擔,從而導致好的企業績效并沒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使兩者之間呈現負的相關關系;二是企業當期社會責任的承擔,增加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成本,但并不一定使當期經營業績提高,經營業績的提升也許要在后一期甚至后幾期才能表現出來,因此造成短期企業好的社會責任表現并沒有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沒有使企業有好的績效。長期來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必然存在正相關關系,當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存在沖突時,只要是為了持續發展的企業必定會尋找途徑縮小、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例如,一些無所顧及地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環境的企業是無法持續發展下去的,不承擔社會責任帶來的經濟利益只能是短期的。
二、引入社會責任的財務分析
從理論與實證都證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兩者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傳統的財務分析只重視企業的相關利益者的經濟責任進行分析,而忽視了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分析,導致傳統的財務分析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績效。下文試以某百貨公司的發展能力分析為例,將企業社會責任分析引入發展能力分析中。
(一)傳統的發展能力財務分析
1.資產增長能力比率
(1)資產增長率(表一)
(2)資產增長資金的來源分析(表二)
該企業資產總額比2005年增長了14.9%,其中所有者權益增長率為8.4%,累計保留盈余率為31.9%(0.1%+31.8%),企業資產總額增加主要是增加了長期負債,占資產增加總額的53.0%。企業擴大資產規模,使利潤增長了10.9%(2006年利潤總額10,120.87萬元,2005年利潤總額9,124.97萬元),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同時公司通過加強資金管理將資產負債率維持在64%左右,防止經營風險的進一步擴大。綜合來看,企業通過增加負債擴大資產規模,對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是有利的,企業的運行質量也有所提高,同時企業累計保留盈余率為31.9%,說明企業靠自身經營積累發展能力也在提高。
(3)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增長率(表三)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2006年較2005年增長了7.4%,其中現金流入量增加了24.8%,現金流出量增加了25.5%。流入量的增長主要是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增長了24.7%。說明該企業2006年經營業務質量提高,同時也說明該企業資產的流動性提高。 2.營業增長情況分析
(1)主營業務增長情況分析(表四)
(2)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結構分析(表五)
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06年較2005年增長34.15%,是因為百貨零售、批發業務營業收入增長了34.41%(表五)。從增長結構來看,企業主要業務仍然是百貨零售、批發業務,增長占總增長額的100.126%。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連續兩年不斷增加(表四),聯系表一分析,說明企業在不斷擴大資產規模的同時增加了主營業務收入。
3.可持續增長因素分析(表六)
2005年可持續增長率2.11%*2.31*2.73*42.21%=7.69%;第一次替換1.73%*2.31*2.73*(1-42.21%) =6.30%;第二次替換1.73%*2.79*2.73*(1-42.21%) =7.61%;第三次替換1.73%*2.79*2.81*(1-42.21%) =7.84%;第四次替換1.73%*2.79*2.81*(1-43.06%) =7.72%。銷售凈利率變動的影響為:-1.39%;資產周轉率變動的影響為1.31%;權益乘數變動的影響為0.23%;股利支付率變動的影響為-0.12。可以看出,該企業可持續增長能力提高0.03%,主要是在銷售利率下降的情況下,通過提高權益乘數、加速資金周轉而實現。
(二)社會責任財務分析(表七)
(1)職工工資增長率=本年度員工工資增長額÷上年度員工工資額,反映企業員工對企業增長的利潤的分享程度,2006年工資增長率比2005年提高了25.94個百分點,且高于當年物價上漲率1.7%。(2)就業貢獻率=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平均凈資產,該指標用以衡量企業運用全部凈資產為社會公眾提供就業的能力,2006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說明企業為社會提供的就業能力提高。(3)社會貢獻率=企業社會貢獻總額÷企業平均資產總額,用于評價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為國家或社會創造或支付價值的能力。(4)社會積累率=上繳管家財政總額與公益性捐贈支出和÷企業社會貢獻總額,2006年比2005年提高了0.07%,表明企業社會貢獻總額中用于上交國家財政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的比例增加。
(三)結論
以上表明企業資產增長能力提高;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提高,說明企業在市場上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大;同時企業通過提高權益乘數、加速資金周轉實現可持續增長率的提高。再結合社會責任分析來看,表明企業發展能力的各項社會責任指標都有所提高,保障了職工應有的勞動福利,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傳統的財務分析和社會責任的綜合分析來看,未來公司發展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三、財務分析中引入社會責任分析的幾點思考
(一)引入原則
1.經濟責任分析與社會責任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企業不能僅以贏利作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標準,而是兼顧企業對自然、社會、環境、成員的貢獻,即“企業社會責任認證標準”(Social Account Ability,SA8000)已成為衡量企業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在進行財務分析時應該以經濟責任分析為核心,社會責任分析為補充。
2.一致性原則
企業在各會計期間及企業之間,對社會責任的內容、計量形式、報告要素應保持一致。
3.充分披露原則
國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沒有統一的規定,在內容及形式上側重點有一定的差異。我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應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企業實際,將法律責任、生態責任、倫理責任以及文化責任等一切有關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報告給信息使用者,以保證財務分析原始資料的完整性。
(二)建立一套評價社會責任的財務指標
構建一套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的財務指標,該指標應以經濟責任為基礎、社會責任為導向。以保證企業提供的社會責任信息的可比性,使社會各團體能夠客觀公正地分析評價企業的社會責任并有利于決策。
(三)完善財務分析體系
本文鑒于屈曉華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認識,構建以經濟責任與企業社會責任相結合的財務分析體系如圖1:
主要參考文獻
[1]沈藝峰,沈洪濤.論公司社會責任與相關利益者理論的全面結合趨勢.中國經濟問題,2003
[2]屈曉華.企業社會責任演進與企業良性行為反應的互動研究.管理現代化,2003
[3]樊行健,顏剩勇.對企業相關利益者和社會責任的財務分析的思考.2005
[4]顏剩勇.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財務能力分析.生產力研究,2006
[5]張俊民.財務分析.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6]李宏旺.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的相關性研究.商業時代,2008
[7]潘煜雙,姚瑞紅.論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業績的關系.會計之友,2008
[8]田虹.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的相關性.生產力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