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大學 楊晴
穩健性原則與配比原則是會計核算中所遵循他兩條重要原則。穩健性原則要求企業做到:①盡可能預計可能發生的費用損失,不計或少計任何可能獲得的收益;②資產的計價只要有一定的依據則“寧低毋高”;③對于難以具體確定其有效期限的支出。即使明知其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也一次計入當期費用而不作遞延項目處理;④某些長期資產的折舊或攤銷期寧可縮短,也不作毫無根據的延長。配比原則則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包括兩層含義:①內容配比。通常體現在主營業務收入及主營業務成本的配比、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支出的配比等大類性的對象配比上;②期間配比。即同一期間的收入與相應的成本費用的配比。
從兩項原則的目標及制定的出發點來看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旨在提高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質量,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收益情況。然而,兩者并非總是協調一致,在2001年新頒布的會計準則中也能看到兩者背離的地方。本文將對兩者的背離之處以及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沖突作一些探討。
一、兩項原則之間的背離
l、無形資產準則規定,自行開發并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資、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于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綜觀各國的會計處理方法,研究與開發費用的處理方法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全部費用化和部分費用化。全部費用化最明顯的優點是符合穩健性原則,認為資本化不符合穩健性原則。主張部分費用化的人認為部分資本化既能反映無形資產的價值,又較好的考慮了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原則。而我國僅將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資等作為無形資產的成本,而把絕大部分研究與開發費用摒除在外。雖然體現了不高估資產的穩健性原則,但由于嚴重低估了無形資產的價值,使其與以后帶來的經濟利益的配比產生了不合理的基礎。這種規定形式上類似于部分費用化,實質上更近似于全部費用化。由此可見,兩項原則在研究與開發費用是費用化還是資本化的問題上處于兩難的選擇之中。
2、租賃準則規定出租人的末實現融資收益應當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進行分配,而與未實現融資收益相關的初始費用,如印花稅;傭金、律師費等按照租賃準則的規定卻于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這項會計處理方法符合穩健性原則的要求,但有悖于收入費用配比原則,未實現融資收益指未收到的租金未獲擔保的部分,因其是否能按期收回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按照穩健性原則的要求對預期收益應不計或少計,而且對于超過一個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的租金應停止確認融資收入,其原已確認的融資收入應予以沖回,轉作表外核算。但是,將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相關支出全部由當期投資收益承擔,有失配比性。
3、借款費用準則規定因專門借款而發生的利息、折價或溢價的攤銷和匯兌差額及因安排專門借款而發生的輔助費用在符合規定條件下應予以資本化。把借款費用計入資產的成本,使其能夠與完工出售資產的收入進行配比,體現了配比原則的要求,但是借款費用資產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穩健性原則的要求。借款費用計入資產成本忽略了對于費用與其近確認不如早確認的原則,從而面臨著借款費用無法收回的財務風險,顯得不夠穩健。此外,在借款費用較大的情況下,會使資產的成本較高,同樣與資產與其早確認不如遲確認的穩健性要求相違背。
4、債務重組準則修訂后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清償債務所支付的現金、非現金資產及股權之間差額確認為資本公積或當期損失,避免了某些公司利用債務重組虛增利潤的作法,是遵循穩健性原則的一大改進。但由于以前的決策所造成仿收入無法收回而形成的損失卻全部由后來債務重組的當期負擔,與配比原則相矛盾。
5、投資準則規定當長期投資發生減值時,即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技投資單位經營狀況變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這項會計處理方法一方面抵消了當期的凈收益,另一方面增加了投資跌價損失準備,備抵調整了作為資產的長期投資的賬面價值,充分體現了穩健性原則。但這種投資價值以后的回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價值下跌的金額與若干期間有關,而在會計處理方法上全部跌價損失都由當期投資收益承擔,顯然有失配比原則。
二、兩項原則之間的協調
會計原則中不避免地會存在矛盾和沖突,相當一部分會計實務很難同時滿足穩健性原則與配比原則的要求。這就使得會計政策的制訂者在制訂準則時面臨著兩難的選擇。會計實務工作者在作出職業判斷時也面臨著兩難選擇。用此,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我們就必須協調兩者的關系,盡可能地作出合理客觀的選擇。
1、在穩健性原則和配比原則的選擇存在兩難時,若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來衡量將會減少選擇的隨意性。這種選擇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重要性原則。重要的會計事項應謹慎對待,仔細斟酌,非重要的會計事項可適當忽略。應根據對會計報告系統影響的大小來選擇穩健性原則或配比原則;②成本效益原則。會計環境經常變化,要做到準確的配比不僅需要技術的完善,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因此有必要對其成本與效益進行權衡;③企業經營性質。不同經營性質的企業在選擇上有所不同。經營風險較高的企業,應該更關注穩健性原則,注意風險的防范。
2.在會計實務處理方法上,關于費用和損失的確認,可以效仿某些既符合穩健性原則又適應配比原則的規定,如應收賬款按規定提取壞賬準備,對存貨提取存貨跌價損失準備等。因此,當費用和損失可以預計時,應及時做出事先預計,以使穩健與配比協調一致,當費用和損失已經發生時可以采取遞延攤銷的處理方法。關于收益的確認,對于未實現的收益進行遲確認符合穩健性原則的要求,但往往使收入和費用不配比,因此當收益實現時可以進行遞延處理。但應遵循上述的選擇標準,較重要或數額較大的收益可作復雜處理,不會對當期損益產生較大影響的收益,則可簡化處理。
3、為了避免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企業管理當局還可以在矛盾發生后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彌補缺陷和不足。如:①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對沖突引起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變動加以說明,使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當事人能準確地把握企業的財務狀況,并據以作出比較、判斷和決策;②若兩原則的沖突引起經營成果發生較大變動時,可按照不同的會計原則編制同一報表,但應遵循上述的成本效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