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今年4月底國家稅務總局相繼發布《關于開展大型企業集團稅收自查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第二批大型企業集團稅收自查工作的通知》以來,持續數月的稅收“自查風暴”已接近尾聲。國家稅務總局和各地稅務機關通過有重點、有步驟地對大企業自查情況進行督導,在實現堵漏增收目標的同時,也對相關大企業的納稅行為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規范。
此次自查,說是自查,實際上很多大企業是在中介機構的幫助下完成的。對于已經通過了稅務機關審核的大企業,一些參與了企業自查的稅務專家指出:自查結果通過審核值得慶幸,但這并不能說明企業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大企業很有必要對此次自查的全過程再進行回顧、總結與反思,將自查帶來的積極成果充分利用起來,趁熱打鐵,不斷完善防范稅務風險的管理體系,真正做到“有備無患”。
回顧自查,三大積極成果業已形成
談起國家稅務總局發起的這次“自查風暴”,資深財稅咨詢專家、華志泰歐企業管理顧問(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朱希鐸用三個“足夠大”來形容:自查范圍足夠大、自查力度足夠大、對企業的觸動足夠大。朱希鐸說,對大企業來講,稅務自查的過程,既是重新進行自我認識的過程,也是對自身稅務問題重新評估的過程,更是對“稅務戰略”的重要性深刻體會的過程。伴隨著自查的結束,目前至少有三大積極成果已經呈現在了大企業的面前。
這第一大成果就是稅務問題開始進入大企業管理高層的視野范圍。據業內人士介紹,在大企業的日常經營中,研發、生產、銷售等部門的重要性往往都得到了企業上下的普遍認同,但企業的稅務管理部門(有些企業目前還沒有設立稅務管理部門,只有相關管理人員)卻常常被忽視。即便企業出現了重大的稅務問題,也只會在財務主管的層面上解決問題,鮮有企業管理高層問津。但這次的情況大不一樣,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一把手”都親自參與到了自查提綱的擬定及具體的自查環節中來。“將稅務問題視為頭等大事來抓,這在我們公司還是頭一回。通過自查,公司的各個部門都開始重新掂量‘稅務’的分量。”國內某著名大型企業集團的財務總監說。據他介紹,他所在的集團公司在搜集、整理自查材料、研究解決稅務問題的整個過程中,都是由集團總裁或者由其秘書代表總裁統一協調具體事宜。只要涉及分公司的問題,都是由分公司總經理親自參與解決。這位財務總監表示,企業高層對稅務問題如此關注,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的事情。
在涉稅問題上,大企業普遍從最初的盲目自信變得更加理性,是此次自查帶來的第二大積極成果。今年5月,國家稅務總局公布《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后,記者曾就稅務風險管理的問題致電多家大企業財務負責人,那些財務負責人曾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我們的風險管理已經做得很好了”,甚至有財務負責人自信地說:“我們沒有任何稅務風險。”但此次自查的數據顯示,完全沒有涉稅問題的大企業比例并不是很高。南京市國稅局的統計數字顯示,在第一輪的自查中,位于該市的大企業或大企業分支機構自查的有問題面達80.64%。如此高比例的問題面,讓大企業的財務負責人開始從稅務的角度重新評估企業的“健康狀況”。
“不籌劃犯傻,瞎籌劃犯法。”總部設在深圳的某大型企業財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經歷了此次自查,企業董事會成員普遍感到:企業在稅務方面要么不出問題,要出問題都是大問題。因此,他們公司已經開始將稅務風險管理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著力增強董事會成員的風險意識、管理意識和籌劃意識,以改變目前處理稅務問題的被動局面。
據記者了解,此次自查還加強了大企業與稅務機關的溝通和理解,這是自查帶給大企業的第三大積極成果。朱希鐸說,由于此次自查涉及的稅務問題較多,金額較大,涉及大企業的切身利益,大企業向稅務機關所咨詢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出了日常的水平。這不僅有利于大企業解決一些具體的涉稅問題,也有利于大企業向稅務機關充分表達在涉稅方面的訴求,還有利于大企業借機充分了解稅收政策,以進一步把握稅收政策的精髓,提高政策執行的精準度。同時,通過溝通,還促進了稅企關系的和諧,可謂一舉多得。
結合自查,重新領會《指引》的核心要求
有關專家表示,大企業應該積極利用好此次“自查風暴”的積極成果,進一步規范企業的涉稅管理,使企業由事后的“全面自查”逐步向事前的“風險管理”過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指引》雖然對稅務風險管理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述,但是不少大企業仍然對稅務風險管理存在一些片面的認識。比如,一提及稅務風險管理體系,有人就認為這需要花錢,而不考慮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這次自查,大企業在這方面的認識有所提高,至少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建立稅務風險管理體系是必要的。但資深財稅咨詢專家朱希鐸認為“這還遠遠不夠”。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對照理解”的方法,以幫助大企業從戰略的高度重新認識稅務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朱希鐸建議大企業,先列出《指引》的各項原則與核心要求,將其與自查中發現的對應風險點聯系起來作進一步的對比分析:如果有風險管理系統情況會如何?沒有又會如何?在此基礎上,還可根據《指引》的原則性規定建立健全適合企業具體情況的稅務風險管理體系。
比如,《指引》要求,稅務風險管理由企業董事會負責督導并參與決策。對此,企業就要結合自查情況對這一要求重新思考:在日常生產經營中,企業董事會和管理層參與稅務問題的決策與哪些風險點相關聯?參與決策會規避哪些風險?不參與又會忽略哪些風險?企業董事會和管理層參與稅務決策的情況下,防范和控制稅務風險的工作如何與企業經營相掛鉤?企業內部的管理與外部的監管如何形成有效互動?
再比如,《指引》要求,企業應建立稅務風險管理的信息與溝通制度,明確稅務相關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傳遞程序,確保企業稅務部門內部、企業稅務部門與其他部門、企業稅務部門與董事會、監事會等企業治理層以及管理層的溝通和反饋,發現問題應及時報告并采取應對措施。對此,大企業也要結合自查作一下對比分析和思考:哪些風險是由于財務或稅務部門與公司管理層及其他部門(特別是生產和銷售部門)溝通不暢造成的?如何搜集有關信息?如何進行信息的有效溝通?怎樣的信息管理系統能最有效地服務于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等等。
朱希鐸說,在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理解某一事物,比單純靠抽象思維去理解要更奏效,這是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人們常說要“趁熱打鐵”,在這兒,“熱”就是大企業對稅務風險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還比較集中、比較具體、比較深刻,而“鐵”,當然就是稅務風險管理體系了。
北京資深稅務中介專家郭偉說,稅務問題絕無小事,企業對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光有認識還不行,還要克服畏難情緒。與任何新生事物一樣,稅務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指引》只是表明了稅務風險管理的方向和框架,大企業創新的空間還很大。因此,大企業應該給自己一定的試錯空間,先干起來,在逐步加深理解的基礎上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風險管理體系。
立足自需,夯實稅務風險管理的基石
結合目前的情況,企業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才能逐步實現稅務風險的有效預防和控制呢?
“目前最關鍵的,就是要讓稅務風險管理這一新概念‘落地’。”朱希鐸認為,大企業要真正進行稅務風險管理,就不能只是以觀望、等待的心態被動地接受它,而是要通過一個有效的途徑去主動地實踐它。朱希鐸告訴記者,他在幫助大企業自查時發現,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內部沒有專門的稅務管理部門及崗位,許多龐雜的涉稅事宜都無法及時得到妥善解決,等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演變成了風險點。因此,他認為大企業內部建立合乎實際需要的稅務管理崗位、配備得力的稅務管理人員,建立稅務管理制度,十分必要。德勤稅務合伙人林綏也表示,大企業必須從信息系統和人員崗位上保證稅務風險管理的最終落實。
此外,在朱希鐸看來,有針對性的信息管理系統是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基礎,而涉稅數據則是基礎的基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絕大多數企業對涉稅數據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普遍的觀點是,涉稅數據都是給稅務機關看的,其功能是確定應納稅額,對企業自身沒有多大用處。記者了解到,多數企業平時不重視對涉稅數據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直到稅務機關要求提供時才被動應付,從而使珍貴的涉稅數據沒能發揮為企業管理層決策服務的重要作用。
北京資深稅務中介專家郭偉說,稅務的“脈絡”遍及企業研發、生產、經營、銷售等各個環節,從稅務這個渠道入手,可以發現企業存在的很多問題。因此,涉稅數據真正的需求者是企業,并非稅務機關。
有關專家表示,要讓企業的涉稅數據發揮作用,稅務部門也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信息平臺,系統地執行臺賬管理、稅務報表管理、稅務數據分析、涉稅事項預警、涉稅事項審批、稅務信息服務等功能,這個信息平臺允許國家、省、市、縣四級稅務機關按照不同權限提取相關數據,從而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如此,企業的眾多涉稅“死”數據才會“活”起來,預防稅務風險、為企業管理層的科學決策服務等目標也才可以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