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和其他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全部事業單位最晚在2010年1月1日全部實施績效工資。
此消息就像一枚重磅炸彈。
會議明確了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基本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實施績效工資與清理規范津貼補貼相結合,規范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
這使得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問題再次浮上水面。
財務管理之困
北京市政法系統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現在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缺乏一種理財意識。有的單位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記賬、算賬和報賬的單一滯后的會計核算管理模式。而在預算管理上,更缺乏相應的執行力度,對預算的執行沒有建立嚴格的跟蹤、分析、評價制度,預算的約束力下降。
“在固定資產管理上,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導致固定資產管理只重視價值管理,忽視固定資產的實物管理。有時資產變賣、報廢也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極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鄙鲜鋈耸勘硎?。
河北省唐山市一位分管財務的小學校長也指出,票據管理不規范現象比較突出,在基層的學校,有時仍會使用不規范票據收款;有的單位賬目設置較隨意,賬務處理也不甚嚴謹。另外,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的素質也令人擔憂。
改善財務狀況的突破口
“這次績效工資改革,客觀上可以作為改善事業單位財務狀況的一個突破口?!北本┐髮W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王立彥對《中國會計報》記者表示,“現在許多事業單位,給職工發放的各種津貼、補貼、獎金,數字很可觀,但未必都與績效相關。如果將其一步步納入到績效當中去,在財務管理上,至少這一部分就會得到改善。”
也就是說,預算的執行就會更加有效?!皣鴦赵旱囊笫侵辽僖茸鲞@一項,從‘人的所得’入手,來改善整體狀況。而全面的改善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蓖趿┍硎?。
北京大學公共經濟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國魂博士向記者介紹說,目前不少地方和部門在國家統一的工資政策外自行出臺了一些津貼補貼政策,甚至巧立名目變相增加津貼,使得津貼成為了主要增收手段,由此導致部門之間和地區之間嚴重的分配不公。而全面清理規范事業單位的津補貼發放,將會真正切斷單位、部門掌握的國有資產和行政權力與巧立名目亂發津補貼之間的鏈條,有效克服事業單位的津貼補貼比較混亂或者是同單位和個人的績效聯系不緊密的問題。
“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勢在必行?!鄙綎|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系主任張月玲也抱有類似的觀點。
她認為,實施績效工資必須滿足一系列的條件:一是工資范圍足夠大,各檔次之間拉開距離;二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業績評價體系;三有較好的組織文化便于績效工資的實施;四是績效工資與組織的整體發展目標協調一致。而其中的關鍵點,是建立科學、客觀、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還需定期檢測績效工資評價體系本身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保證績效工資積極作用的發揮。
績效評價體系確為一個難點
然而,事業單位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無疑是一個很復雜的內容。
“評價的前提是計量,計量就要有指標。事業單位拿什么指標來考核職工?如果沒有清晰計量,就缺少了基本點?!蓖趿┱f,“即使是企業這樣有明確盈利目標的組織,其內部績效考核都有很多爭議,更不用說像事業單位這樣復雜的組織,僅‘計量’一項就是難題,更不用說‘評價’。”
的確,中國的事業單位林林總總,有的實行全預算,有的實行半預算,有的是管理型,有的是運營型,每一類的考核辦法,都不可能相同。
“必須把計量和評價體系建立起來,才能實施績效工資。而且必須保證其客觀性,才能讓制度的正面作用多于負面作用。”王立彥說。
“其實現在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只是內部分配的調整,對提高效率有幫助,而并未觸動整體的機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求實對《中國會計報》記者表示。
這樣看來,事業單位的改革之路仍然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