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在財務報告的演進過程中,財務報告的目標漸漸從受托責任觀轉向決策有用觀。具體而言,歷史觀是早期觀點,信息觀和計量觀則是隨著相關科學的發展而逐步提出來的,是實踐推動的結果。
在財務呈報的發展進程中,歷史觀建立在完善和完全市場的前提下,認為會計應該反映企業真實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經濟收益是其關注的主要目標。但是市場并不是完善的,而且充滿了不確定性,信息經濟學和決策科學的發展使得歷史觀逐漸被信息觀所替代,證明證券市場是有效的,股價會對盈余作出反應,因而會計盈余是具有信息含量的。20世紀70年代,大量出現的市場異象證明市場并不總是有效的,報告凈收益只能解釋股價變動中的很小部分,因此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信息含量是有限的,應將公允價值逐步引入到會計計量中,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簡而言之:歷史觀、信息觀、計量觀為本文的核心。
一、歷史觀
“管理當局的受托職能是主導財務報表目的的早期觀點。在這一觀點下,管理當局是資本提供人(換言之,即股東和信貸者)授權控制其部分財務資源的受托人。在這個意義上,財務報表就是提供給資本提供人易于評價管理當局受托關系的報告。”
歷史觀建立在完善和完全市場條件下,認為會計應該真實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經濟收益是具有較優屬性的概念。根據比弗的觀點,完善市場是指:1.商品及要求權交易是在零交易成本下發生的;2.任何企業或個人都不具備賺取超常投資回報的特別優勢或機會;3.價格并不隨任何個人或企業的行為而改變。完全市場概念是指所有的商品或要求權都有相應的市場存在。因此,任何商品或要求權的市場價格都是公開可查的。
在完善和完全市場以及確定性的背景下,經濟收益是衡量收益的理想概念。“它不僅反映了管理當局在本年度經營活動的結果(如當期現金流量),而且反映了把影響納入本年度計量的凈收益。因此,從受托責任觀來看,經濟凈收益具有引人注目的質量”。“并且它具有幾個屬性:1.假使盈余在其它年份保持不變,在任一給定的年份,盈余較多比較少更好;2.收益反映了管理當局的受托責任和管理當局決策的跨期影響;3.投資者之間在股東財富最大化問題上存在高度一致,可以用具有較大盈余項目的一致性偏好來加以概括。”
二、信息觀(Information Perspective)
(一)信息觀的提出
歷史觀所賴以建立的基礎是完全和完善市場,但是人們逐漸發現市場并不是完全和完善的,由于不完善性和不完全性,使得經濟收益這個指標可能不再具有“最優化”的屬性。也就是說,在不完全市場中,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公開、公平地分布于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尤其管理當局和股東之間由于地位的不對稱,會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進而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于是資本市場就產生了對財務報告的訴求,通過披露財務報告的方式,利用公開可得的會計數據來降低信息不對稱。
上世紀60年代,在信息經濟學和決策科學的推動下,學者們對證券市場和投資者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鮑爾和布朗開創了關于證券市場實證研究的先河。他們以1957年~1965年紐約證券交易所261家上市公司為樣本,驗證了盈余的信息含量,并對盈余公告前后的市場報酬進行了對比,發現具有“好消息”的公司股票高于市場預期;具有“壞消息”的公司股票低于市場預期,表明投資者的確對公布的盈余作出了反應,因而盈余是具有信息含量的。這種將證券價格的變動程度與信息含量等同,進而與決策有用性等同的觀點被稱為“信息觀”。
“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是財務報告的一種方法,它認為預測未來公司業績的責任在個人,并且專注于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這一方法假設證券市場是有效的,認為市場會對所有來源的信息作出反應,包括財務報表。”
(二)信息觀的理論基礎
信息觀建立在有效證券市場的前提下。雖然從理論上而言,對于有效市場假說的檢驗包括弱式檢驗、次強式檢驗和強式檢驗,但是“通常,對有效市場假說的無條件引證都是次強式假說。”一方面,在有效證券市場上,價格可以反映所有可公開獲得的信息,一旦新的、正確的信息為公眾所知,市場便會迅速作出調整;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的有效意味著股票價格遵循的是一個隨機游走模型(random walk model)。也就是說,股票價格不存在序列相關性。比弗認為,有效證券市場對于財務報告具有以下意義:
1.公司所采用的會計政策不會影響證券的市場價格,除非不同的會計政策具有直接的現金流量后果。在比較不同的證券時有效市場不會被不同的會計政策所“愚弄”,投資者能看穿其中的差異。
2.有效證券市場直接導致了充分披露概念的產生。在有效市場中,投資者會竭力從各個渠道去搜集信息,以有利于作出最優決策。公司披露自己的信息越充分,股價就越能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投資者掌握的信息越多,對公司股票和證券市場的信心就會越強。
3.市場的有效性意味著可以不必過分考慮那些“無知”的投資者,他們可以受到有效市場的價格保護(price-protected),因而公司披露信息的時候可以不必采用過于簡單的表達方式,以保證所有人都可以理解。
4.有效市場上會存在各種信息之間的競爭。如果會計不能提供足夠多的信息,那么市場上其他來源的信息就會增加投資者的信念,會計的有用性就會逐步降低,而被其他信息源所取代,因此會計應能提供有用并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信息。
至此可知,信息觀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礎之上的,如:市場足夠靈敏,能夠對各種不同來源的信息作出及時反應;投資者也是足夠理性的,能夠嚴格遵循理性決策模型,并且能夠看穿報表,不會被不同的會計政策所“愚弄”。
(三)信息觀的主要內容
根據有效市場假說(EMH),如果會計盈余和股價變動相關,那么盈余就有信息含量(Watts和Zimmerman,1986)。“會計盈余與普通股股票價格之間的概念性關系可以通過引入三個關鍵鏈來加以建立:(1)證券價格與未來股利鏈;(2)未來股利與未來盈余鏈;(3)未來盈余與現在盈余鏈。”證券價格與未來股利鏈是通過股票的計價模型聯系起來的,股票的內在價值就是未來可以獲得的股利按一定的貼現率的折現值;而未來盈余是未來股利支付能力的轉化器; “過去盈余與未來盈余之間的關系可以用隨機過程來表達,也就是隨時間變化來描述盈余”。“從信息觀來看,財務呈報對總體信息混合(換言之,所有其他可公開提供的信息源)提供了價值相關性的增量。可提供的總的信息混合是豐富的,財務呈報數據只是該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種觀點下,為了使財務呈報數據具有價值,就必須使之能夠提供相對于其他信息源而言更為完善的信息,并與其他的信息源所提供的信息有所不同。”
“會計盈余因其反映了導致關于該企業未來股利支付能力的信念發生改變的事項而具有相關性。”“會計盈余不像經濟盈余,它不是一個衍生的計價概念。”“相關性產生于與未來股利支付能力之間的估定關系。”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盈余能夠影響證券價格的變動,因而是有信息含量的,而市場上不同來源的信息是相互競爭的,因此財務會計應該提供足夠多的信息。會計盈余有助于進行未來股利預測進而對股價作出估計,信息觀為充分披露提供了支持。
三、計量觀(Measurement Perspective)
(一)對信息觀的質疑與計量觀的提出
信息觀的證據表明,證券價格的確會對凈收益的報告作出反應,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編制的財務報告是有信息含量的。但是列弗(Lev,1989)的研究表明, 對于窄表現期(2~3天)的研究來說,會計盈余對于證券價格變動的解釋力只有2%~5%,將研究的窗口擴大至較寬(一個季度)和很寬(最長為兩年)時,會計盈余對證券價格的解釋力也只有4%~7%。列弗認為,會計盈余對證券價格的解釋力之所以這樣低的原因在于會計盈余的低質量。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凈收益不能及時提供許多重要的經濟信息,與其它信息源相比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Collins, Kothari, Shanken和Sloan (1994)的實證研究表明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盈余的時效性較差,財務報表信息的價值相關性越來越遭致懷疑。另外,信息觀所賴以建立的有效市場的假設并不是完全成立的,證券市場上漸漸出現了很多與有效市場相悖的異常現象,于是信息觀逐漸被計量觀所代替。
“決策有用性的計量觀是一種財務報告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會計人員應負責將公允價值融入財務報表中,從而認可他們在幫助投資者預測公司內在價值時應承擔的義務。”因此,在計量觀下,認為報告凈收益只能解釋報告日前后證券價格變動的很小部分,歷史成本的信息含量是有限的,應該將公允價值引入到會計計量中,提供更真實的盈余信息,從而減少投資者依據會計信息作出錯誤決策的可能性,增加財務報告的有用性。
(二)計量觀替代信息觀的原因
計量觀之所以會代替信息觀,究其原因,主要有:
1.大量市場異象出現,市場被證明是無效的
傳統的關于證券市場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說和理性投資者的基礎之上的,但是行為研究的結果表明,市場并不總是有效的,規模效應、星期一效應以及反向投資策略等現象顯然是與EMH(有效市場假說)相矛盾的。而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也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往往會系統性地偏離標準財務理論所設定的最優決策模式,而且這種偏離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不能因統計平均而消除。
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的期望理論解釋了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而一系列心理實驗證明,個人在面臨不確定條件下常常表現出損失回避(loss aversion)、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過度自信(over confidence)、后悔厭惡(regret aversion )等心理特征,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會出現選擇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導致股價對收益變化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市場上存在明顯的羊群效應,而且市場上存在噪音交易者可能獲得更高的收益。所有這些都對EMH以及理性經濟人的假說構成了極大的沖擊。
2.理論支持:奧爾森的凈盈余理論
1995年G·A·Feltham 和J·A· Ohlson 提出了著名的凈盈余理論(Clean Surplus Theory),也稱殘余收益模型(Residual Income Model),“該模型是從一對簡單的會計關系——凈盈余關系(the clean surplus relation, 簡稱CSR)來推導財務報表的重要屬性。這一關系界定了權益的期末賬面價值一定等于期初余額加盈余減股利。”“某一企業權益的市場價值(MV)可表達為權益當期賬面價值(BV)和未來預期超常盈余現值的一個函數。”
奧爾森模型的一個特例是“無偏會計(Unbiased Accounting),即所有資產和負債都是按照公允價值來計價的”。“無偏會計是計量觀的極端情況。”從奧爾森模型中推導出,公司的市場價值由當前賬面價值和未來超常盈余的現值共同決定,如果會計計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那么更多的信息將進入報表,從而體現到賬面價值上,而不需要投資者對歷史成本計價法下隱藏于報表之外的超常獲利能力作出估計。因此,公允價值計量減少了投資者在估計過程中出現偏差而做出錯誤決策的可能性,因而以公允價值為基礎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提高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奧爾森模型在理論上提供了對計量觀的有力支持。
3.實踐推動: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對審計風險的規避
客觀經濟環境表明,一方面,軟資產對企業產出的貢獻越來越大,但是在現行會計計量模式下,這些軟資產的價值卻不能在賬面上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企業的環境負債和社會責任等也不能被納入現行會計核算體系,這些因素由于計量手段的限制往往不能進入正式報表,而只能散落在表外,甚至根本不予體現。根據計量觀的觀點,應該從改變計量屬性開始,將這些軟資產逐漸納入報表,從而提高財務報告的信息含量,增強其有用性。
在審計實踐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形,報表傳遞的信息是公司可以持續經營下去,但是審計報告公布后不久公司就陷入財務困境甚至宣告破產。近年來,類似的事件此起彼伏,審計人員也因此招致了更多的責任和損失。當然,審計失敗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是也可能由于會計上采用歷史成本計量,而大量重要的信息卻只能隱含在附注或披露中,投資者沒有給予必要的關注而導致決策失誤。因此,執業會計師出于對風險和法律責任的規避而對會計的公允價值計量提出更多的訴求,這在實踐上推動了計量觀的發展。
陳國輝教授簡介
陳國輝,男,1955年出生。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北財經大學津橋商學院院長。長期從事會計學教學和研究,先后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會計學》和《會計理論研究》等課程。教學效果良好,多次受到表彰。由他主持的《基礎會計》課程被評為2003年度國家級精品課程。公開出版學術專著3部,主編部級統編教材1部、一般教材15部,在《會計研究》等雜志上公開發表文章90余篇,《會計教學改革新路》曾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遼寧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關于謹慎性會計原則幾個問題的探討》一文獲國家會計優秀論文二等獎,主持并參加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以及部、省、市科研課題共8項,是部級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先后到法國、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和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參加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從1995年起連續6年擔任東北財經大學教務處長,具有較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和學術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