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家寶總理2006年底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之后不久,《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意見》明確提出要從經營國有企業向管理國有資本跨越,著力打造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磥?,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值得解讀。
《意見》特別給中央企業進行了使命性的定位,強調央企資本調整需要承載更強的國有經濟特定使命,通過國資投向調整和國企股權優化來推動國資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國有經濟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集中;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中;向企業所擁有的強勢產業和主導業務集中。這“四個集中”自然需要合理收縮戰線,將重點投向特定產業鏈中的基礎產業、基礎服務、基礎設施以及基礎原材料、基礎元器件和關鍵技術領域,使國資在跨區域、跨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重要礦產資源、能源開發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打造國資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其內在的實現路徑值得選擇。絕對控制力志在掌控七大重點板塊: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絕對控制力,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航空運輸和航運等行業。這就需要通過國資的總量增加和結構優化等措施來進一步提升其企業核心競爭力,并將其中的重要骨干企業培育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企業;較強帶動力意在基礎扎實:基礎性和支柱性領域通常包括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和科技等行業。國資對這一領域的重要骨干企業要保持較強的控制力,在國資比重可能適度下降的同時,明顯提升其國資的帶動力。也就是說,適時選擇行業內有較強帶動力的重要骨干企業,由國資絕對控股或有條件地相對控股,并重點調整重組其中的重要骨干企業,培育較強的國際競爭實力,為發展成為世界一流企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必要影響力折射其他產業:除了上述兩類之外的其他行業和領域,國資可以保持必要影響力,這些其他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商貿流通、投資、醫藥、建材、農業和地質勘察等行業。國資要在這一領域保持必要影響力,表現為對一些影響較大的行業排頭兵企業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醫藥、農業、地質勘察企業保持控股,而對一般性企業,則在市場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整合行業資源和市場,整合行業品牌的企業。
打造國資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的必然邏輯,勢必通過財務投資的內存引擎。從財務的資本性投入與其衍生的匹配性產出的聯動關系看,資本好像一顆種子,同樣存在著“春之播種、夏之灌溉和秋之收獲”效應。如何利用“杠桿原理”或“放大效應”來實現國資的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法人框架值得選擇。采用國有獨資與絕對控制,少量國資可以控制較多的資產,此其一;橫向放大與絕對控制,國資并不需要完全持有公司股份,只要持有多數股份,即有權決定企業財務和經營政策,并能據以從該企業經營活動中獲取收益,此其二;橫向放大與相對控制,在橫向聯合的思路下,甚至只要擁有相對最大比例的股份,也同樣能夠實現相對控制,此其三;縱向放大與多級所有,國資可通過其子公司控制眾多孫公司的資產,即縱向放大,使國資呈現更多更強的擴張功能,此其四。
國資的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既是一個國有企業經濟實力的象征,更是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下每一個核心競爭力的寫照。期待著在這份《意見》的指引下,國有企業能夠煥發出青春與活力,國有資本能夠真正在市場經濟中跳動出更加扣人心弦的時代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