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近年來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內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等一系列因素對國內民營制造企業造成巨大的沖擊。本文首先分析以制造企業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內部存在的具體問題,并針對成本因素從控制與管理的角度研究了我國民營制造業的生[1]存現狀與發展機制。
【關鍵詞】 民營企業;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發展機制
當前,我國民營制造企業面臨的形勢頗為嚴峻,原材料大幅度漲價等難題已經讓我國不少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甚至正面臨停工或倒閉的危險。鑒于此,本文基于成本控制的視角,通過構建成本控制體系的方法對我國民營制造企業如何降低產品制造成本,平穩度過中國制造的寒冬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一、當前我國民營企業所遭遇的外部生存壓力
(一)原材料價格上漲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石油、鋼材、鐵礦石、銅等初級產品的消費需求巨增。由于國內資源的匱乏,初級產品的巨大需求不得不通過大量進口滿足,從而造成大量相關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統計數據表明,由于全球鐵礦石價格上漲65%,國內鋼鐵業生產成本2008年將上升20%以上。截至2008第一季度,國內鋼材平均價格已上漲到每噸5300元左右,比去年全年平均價格上漲了600元左右。受此影響,機械制造、汽車、造船、家電、房地產等產業無法消化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競相提價。
(二)銀行貸款利率上升
相對于民營企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其獲得的金融支持相對不足,融資難一直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尤其是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很多銀行傾向于支持安全系數較高的非民營企業,銀行貸款利率一再上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營的融資難度,使民營企業融資狀況雪上加霜。目前央行一年期的貸款基準利率為7.47%,而企業拿到貸款的實際利率往往要比基準利率高20%—30%左右。民營企業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導致企業資金不足,原材料無法購入。
(三)人民幣升值
由于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大部分以出口為主的民營制造企業從簽訂合同到出口,收匯時間跨度大,受匯率波動的影響大。人民幣升值加速意味著以美元計價的出口企業利潤會直接遭受匯兌損失,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在一季度就升值了4%。出口企業的成本壓力在上升,利潤率明顯下降,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減弱。
二、當前我國民營制造企業所面臨的內在成長危機
當前我國民營制造企業面臨外部壓力從而暴露出許多問題,這些弱點使得我國民營制造“危機四伏”。我國民營制造企業內在不足歸納如下:
(一)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缺乏技術創新
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尚未成為自主創新的重要主體,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存在諸多問題和矛盾。我國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首先是缺乏科學有效的人力資源激勵、培養和管理機制,從而導致人才的流失。民營企業更側重于勞動密集型低技術附加值的生產;其次是缺乏資金。從筆者近期蘇州的調查結果看,所調查的民營企業中,只有42.3%的企業得到了銀行貸款,得到風險投資的不足4%。再次是在阻礙企業技術創新的經濟因素的認識上,55%的被調查企業認為是技術創新成本太高,50%認為是技術創新回報期太長。
(二)以貼牌生產與來料加工為主營業務,缺乏自主品牌建設
我國東部地區的部分民營企業自身技術含量較低,主營業務多為附加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就會產生了一些問題:一是外商控股投資的民營企業,導致技術壟斷和高新技術產業利潤的大量外流;二是東部地區的民營企業多為外國企業的貼牌生產商與來料加工商,是外國品牌產品的加工或組裝環節,其所生產的最終產品這不僅沖擊現有的我國產品品牌,也制約我國民營企業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使得無法從長期建立自己的品牌。
(三)缺乏對成本控制體系的科學構建與足夠重視
當前,我國眾多民營制造企業的原料采購成本、產品制造成本、產品營銷成本明顯偏高。通過深入蘇州經濟開發區部分民營企業的財務處、生產車間與銷售處調查,民營企業多為貼牌生產企業,他們只在用工的低成本上下工夫,但對于如何降低企業的制造成本與營銷成本卻重視不足。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民營制造企業領導在成本控制與市場營銷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理論專業知識與成本體系知識結構,因而他們也就相應忽略對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控制。在采購成本方面,相應民營企業的采購渠道、采購路徑不盡合理,有的采購舍近求遠等,這些相應要增加產品成本;在制造成本方面,民營企業有的還沒有采取最佳的生產路徑,在生產環節上走彎路;在管理費用、存貨成本和營銷成本等方面,所調研的民營企業還存在著不合理,不科學、浪費等現象。上述等成本問題無形地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嚴重擠占了我國民營企業的利潤。
三、當前形勢下我國民營制造企業成本控制體系的構建
從短期來看,優化我國民營制造企業自身的內部成本控制體系是當期的重中之重,且加強企業內部成本管理,通過成本的降低,彌補利潤減少的空間,將是企業度過當前嚴峻外來壓力的捷徑。
(一)通過最佳路徑分析策略優化采購成本
對于我國民營制造業來說,削減企業成本就是有效管理企業的外購價格。采購原材料、配料、辦公設備等物資是繼投資之后企業花費的最重要的成本。削減采購成本應考慮的步驟有:(1)我國民營制造業的管理者應該了解、掌握供應商的成本與利潤率。供應商利潤率的掌握有利于將夠才的原料的價格降到最低,并且保證供應商有一定的利潤空間;(2)我國民營制造業應該加強對企業內部采購部門的控制,在與供應商確定原料價格時,避免采購員與供應商單獨談價。采購員在與供應商長期的接觸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與供應商建立某種個人關系紐帶,因此,采購員并不一定能給企業帶回最低價格的原材料。這將使企業多花部分成本、損失一些利潤;(3)我國民營制造業可以通過企業自身資源以及傳聞去獲取競爭對手的采購價格。了解采購價格相比較低的競爭對手的采購方式,以爭取同樣的價格。也可以同競爭對手商談,對采購信息、數據、價格等數據共享,優化資源;(4)在選擇供應商方面,企業可以充分發揮“鲇魚效應”。在供應商之間營造良性的、彼此競爭的氛圍有利于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供應商提高材料質量的動力之一;(5)我國民營制造業應該嘗試與專業廠商合作。可以在技術開發、管理系統的設置等方面聯合專業廠商,將企業沒有精力或者做不成功的業務與其合作,反而能節省企業大量投資和成本,有利于提高效率、保證品質。
此外,降低民營制造企業的采購成本有五種方法可供借鑒:(1)價值工程。針對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加以研究,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透過剔除、簡化、變更、替代等方法,來達成降低成本的目的;(2)談判。談判是買賣雙方為了各自目標,達成彼此認同的協定過程,這也是采購人員應具備的最基本能力;(3)早期供應商參與,。這是在產品設計初期,選擇讓具有伙伴關系的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小組;(4)聯合采購)聯合采購,是指多個買方聯合起來向一個賣方進貨以獲得較大的議價能力或數量折扣;(5)C價格與成本分析。如果采購者不了解所買物品的成本結構,就不能算是了解所買的物品是否為公平合理的價格。
(二)優化生產流程,削減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是指在制造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一般由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費用三部分構成。原料成本為直接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是指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費用又稱間接成產費用,指除原料、人工成本之外的各項費用支出等。針對原料成本,建立原料用量定額標準,即確定在一定量的生產和技術條件下,企業完成單位產品或完成單位工作量應該合理消耗的原材料標準數量。企業應該調動企業生產部門、財務部門、設計部門、管理層等多方面共同參與,以成熟產品設計和工藝為基礎,保證制造程序、步驟、方法標準化,通過具體制造公式確定原料用量定額標準。并依據此標準加以控制;針對人工成本,應當建立人工耗用量定額。即規定完成每單位產品所需耗用的人工時間、或是每單位人工時間所完成的產品數量。對直接員工成本的確定可以通過產量乘以變動率之后與實際成本相比較。對間接人工成本,必須將間接人工成本與固定、變動部分區分,再計算不同量桿下的限額,與實際成本比較。人工耗用量定額的確定同時必須考慮到機器的停頓、終了、修理、正常休息時間,并且應該代表了優良的效率水平;對制造費用的控制,可以分為營運控制與會計控制。在生產部門中,對物料費,建立限額領料制度,對工人是否能正確使用機器設備進行考核,建立設備定期清理保養制度。對于重要的費用項目,會計部門應匯集開支資料,編制日報或周報,按月編制彈性預算,以從宏觀面對制造費用進行控制。
在自行研究削減制造成本方式的同時,我國民營制造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采取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流程以及管理方式來減少自身成本,例如引進如今非常著名的“看板方式”,其核心思想為只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必要數量的必要零件。在裝備各個工序時,必須考慮生產和輸送的協調進行,上一道工序生產的零部件的種類和數量,應該正好是下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每一道工序間和不同的工序間都應如此。這種即時生產的思想基礎,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企業在人力、設備、材料使用中的浪費。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雇員都能掌握生產中每道程序工序的要求,每件物品的合理擺放。并能精確到每道工序對人員、材料、設備等待時間的細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