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會計學歷教育;會計理論教育;會計實踐教育;素質教育
[摘 要]會計學歷教育是日后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獲取會計專業知識、接受會計專業教育的起點。隨著高科技在各領域的運用,面對21世紀學科綜合化的發展以及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會計專業培養的目標必須是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通用型、智能型人才,會計學歷教育改革必須重拳出擊。
會計的學歷教育,也稱會計的在校教育,是日后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獲取會計專業知識、接受會計專業教育的起點,屬于會計教育的基礎階段。當前我國的會計專業教育體系分為中專、大專、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五個基本層次。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面對21世紀學科綜合化的發展以及入世后我國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現有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將很難造就適應時代需要的會計人員,必須加大對會計學歷教育改革的力度。當今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是造就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通用型人才和智能型人才。為此,會計學歷教育的改革必須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理論知識教育方面
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無論何時,記賬、算賬都是會計人員應具有的基本功。只有會計人員基礎扎實、功夫過硬,才能從基本業務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其預測、決策職能,當好領導者的參謀。會計學歷教育期間,要通過開設會計、審計、財務管理、財政金融等相關課程,讓學生系統扎實地掌握會計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
培養學生具備貼近市場的合理的知識結構。21世紀經濟科學的發展特點是,各學科的分化與學科間的融合成為時代趨勢。這就需要將多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多層次、多方位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財務會計方面,會計電算化軟件的開發和應用,信息處理機制的變化,財務報告內容的擴充,新的金融環境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增加,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成本核算方面,需要學生掌握產品的工藝技術及生產流程方面的知識;管理會計方面,需要學生掌握行為科學、管理科學、統計學等方面的知識;隨著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接軌,需要學生具備人力資源會計、無形資產會計等新興會計學科的知識;入世后,進出口總量擴大,需要學生具備外經外貿知識及熟練的外語水平;財務軟件的應用,需要學生具備會計電算化的知識和技能。所以,會計學歷教育期間,應根據上述要求作好課程設置,使學生既有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又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變化的合理的知識結構。
二、實踐知識教育方面
剛走出校門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在校學習成績優異,卻不能勝任實際財務核算工作,不知道如何與稅務、銀行等相關部門打交道,自己沒信心,領導不放心。不少學生不得不跟著“老會計”老老實實地再當上一兩年“學徒”,有的甚至被調離會計工作崗位。這種現象直接反射出當今會計學歷教育方面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理論脫離實際、教育脫離實踐的弊端,學生在校期間并未真正學到相應的實踐知識。大多數會計專業的實踐教育環節相當薄弱,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實踐知識教育,大多都是通過多年不變題目的“大型作業”和“課程設計”在課堂上完成的。
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如果會計學歷教育不能使學生獲得應具備的實踐知識,“理論聯系實際,重在培養能力”則只能是口號而已。因此,必須下大力氣進行改革。筆者在此提出如下建議:
充分重視會計實踐知識教育。從根本上理順會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關系,擺正會計實踐教育在整個會計學歷教育中的位置,切實認清會計實踐教育在日后實際工作中的作用,明確會計實踐教育是造就經濟應用人才的有效途徑。
構建科學的會計實踐教育體系。構建新的科學的會計實踐教育體系,要自始至終堅持“實踐教學突出能力培養”的原則,使其有如下特點:第一,系統性。指所設計的會計實踐教學環節必須系統、完整,符合教學規律的要求,并且要符合學習記憶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第二,實踐性。指新體系中的各種方法的應用,應是會計實務中發生的典型業務,經過理論加工而設計的。第三,超前性。是指新設計的實踐教學體系中,要增設代表將來會計工作方向的成分。此外,為與當代科學技術和信息革命發展相適應,我們還應進一步探索建立以電算化為代表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以訓練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分析和運用各項主要會計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