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是推動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現實需要
國際會計準則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資本市場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便利各國企業資金融通、資本運作和業務合作而產生并漸次完善的共同的“會計語言”。1973年,美、英、法、德、日、加、澳、荷、墨九國會計界共同建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并醞釀推出國際會計準則。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現改組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已成為影響廣泛的國際性組織,至今已制定推出40多項國際會計準則(2002年后推出的準則稱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及30多項解釋性公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國際會計準則體系。
國際會計準則是非強制性的,但隨著準則體系的日益完善,它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和認可。2000年4月,巴塞爾委員會決議支持建立統一的國際會計準則。2000年5月,證監會國際組織(IOSCO)建議上市公司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從2005年1月1日起,歐盟、新加坡、中國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均已要求本國上市公司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國際會計準則已日益成為各國企業進行信息交流時障礙最小的會計語言,按照國際會計準則核算和披露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已日益成為各國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和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所必須掌握的工具。
研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已成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實現首次公開發行(IPO)的現實需要。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在股份制改革中,補充銀行資本、完善公司治理成為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關鍵問題,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和信息披露慣例進行財務核算和經營信息披露,已成為關系戰略投資者引進及首次公開發行成敗的重要問題。因此,盡快實現我國商業銀行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使商業銀行盡快掌握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度規定,熟練使用國際會計準則進行財務核算,才能推進我國商業銀行走向國際資本市場,加快股改上市的步伐。
研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也是提升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管理水平的需要。國際會計準則經過20多年的不斷改進,已經發展成為比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體系,其會計目標設計的科學性、會計確認方法的謹慎性、會計計量屬性的公允性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非常值得我們在今后的商業銀行會計制度改革中予以借鑒,同時也是我國商業銀行會計標準向國際慣例靠攏的努力方向。在加快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的今天,研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不斷提高會計信息披露水平,是我國商業銀行強化管理的重要內容,具有特殊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二、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建設我國商業銀行會計標準體系的探索
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發展的歷程也是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不斷國際化、規范化發展的歷程。近年來,在銀行業會計標準體系建設方面,我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規范體系。在法律層面上,198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1999年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是統領整個會計業的基本法,適用于包括金融企業在內的所有經濟領域。在準則層面上,在研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基礎上,財政部于1992年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并于1997 年后陸續頒布了16項具體準則,明確了財務會計的概念框架和原則。在制度層面上,針對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企業的業務性質,2002年財政部專門頒布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它是專門規范金融企業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處理程序的具體規則,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但僅適用于上市和外商投資金融企業。2005年財政部頒布《金融企業呆賬準備提取管理辦法》。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還相繼頒布了有關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制度規定。這些金融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及財務制度的陸續頒布實施,使我國商業銀行的會計標準向國際慣例迅速靠攏。特別是近期財政部出臺并將于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和擬上市商業銀行范圍內實施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暫行規定(試行)》,吸收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金融工具:列示和披露》以及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制度規定,將公允價值引入我國金融工具的會計計量中,在商業銀行會計標準與國際慣例接軌方面又邁出重要一步。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受體制及某些因素制約,我國商業銀行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在主要會計要素上仍然存在一些差異。具體而言,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會計核算方法的審慎性不足。建立穩健的會計制度,提高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是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基礎和保證,但是在現行銀行會計制度下,銀行呆賬準備金計提嚴重不足,經營中面臨著巨額不良資產的不斷沉淀,形成沉重歷史包袱;部分銀行沒有嚴格按照貸款質量分類方法進行動態貸款質量監測,不能及時可靠地反映貸款風險狀況;抵債資產的變現損失不能及時確認等做法有違謹慎性會計原則,不利于保證和提高銀行資產質量,防范經營風險。
其二,會計信息披露的透明性不足。銀行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與社會各方面具有廣泛的債權債務和契約關系,因此國際會計準則特別針對銀行業作了更為詳細的信息披露規定。國際銀行業的通行做法是,只要符合金融企業的屬性,即使不是上市公司,也必須在媒體上及時公開披露相關信息,以滿足投資人、債權人和客戶的信息需求。但過去我國在銀行業信息披露上一直采取保守的態度,信息披露的內容不全面,風險揭示不充分,信息披露的管理力度不夠。近幾年我們充分認識到銀行財務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等制度規定,但與國際標準仍有很大差距,而且在執行上和管理上尚需進一步加強制度約束。
其三,會計規范不統一。在規則體系上,未上市商業銀行與上市商業銀行會計制度規范不統一,《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只適用于上市商業銀行,而企業會計準則中沒有針對銀行業務的具體準則規定,未上市商業銀行的制度約束還很寬松,距離國際標準相去甚遠。
三、借鑒國際會計準則,推動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改革
加快研究商業銀行會計標準國際化問題,努力使我國銀行會計標準向國際慣例靠攏,已成為當前我國金融改革的重要議題。整體設計、穩步推進、重點突破,則是當前借鑒國際會計準則,推動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改革的關鍵。具體而言,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分層次、有步驟地完善我國商業銀行會計標準體系,適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要求。
現階段,隨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發展和上市步伐的加快,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其中研究和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加快商業銀行會計改革是銀行改革過程中的重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