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東的會計信息產權收益與成本負擔趨于合理
會計信息的產權界定以后,股東可以通過委托其他的市場主體來經營會計信息,從而實現收益;然后,各股東根據所占的企業凈權益比例對這筆收益進行分享。這樣,會計信息作為股東共同擁有的一項經濟資源,其收益的分配實現了公司。
另一方面,股東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更多程度上是一種個人行為,更多地取決于他們不同的個人偏好,也就是說不同的股東為了相同的會計信息可能愿意支付不同的價格,同時他們的預算約束也大相徑庭。現行的一律提供一種標準信息產品的做法無疑沒有照顧到這種不同的偏好與預算約束。一旦會計信息生產實現市場化以后,接踵而來的必然是信息供給的市場化。會計信息的供給不再以公共產品而是以私人產品的形式提供,這樣的結果是:
1、會計信息的消費者(包括股東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可以作出的選擇包括:
(1)不消費會計信息,這時每個股東可以在保證按股份獲得信息資源收益的同時,不再為自己以外的消費者(包括其他股東)承擔成本;
(2)僅消費最低標準的信息;
(3)消費最低標準以外的信息,這時消費者需要為自己的額外需求付出額外的成本;
2、由于是有償使用,人們會比以前更加認真的選擇和使用會計信息。
四、總結及未來研究的方向
現代會計的發展已漸次形成財務會計、審計與管理會計三大領域(薛云奎,1998),如果將1853年愛丁堡會計師協會的成立視為第一次會計市場化變革——審計信息市場化;那么,本文所研究的正是會計領域中的第二次會計市場化變革——財務會計信息的市場化。之所以財務會計早早產生卻一直未能完成市場化,主要受限于過高的市場交易費用與未產生能夠使會計信息生產享受規模經濟的新技術。但是,在電腦與網絡技術產生并取得飛躍發展的今天,其產權界定與規模生產已成為可能⒁。產權的明晰使得會計信息生產和會計信息的傳播可以轉由市場來進行。市場化與規模生產將會在下列方面產生影響:
1、會計信息供給的有效擴大;
2、會計信息質量的顯著提高;
3、證券監管機構、準則制定機構、學術界及企業經營者的角色轉變;
4、股東會計信息產權收益與生產成本負擔的市場化。
盡管本文致力研究網絡等技術條件下會計信息的生產、使用與收益分配的市場化問題,然而由于這是個復雜的、以前缺乏足夠研究積累的新領域,因此,還有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一)本文在討論時一直只不過限于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未曾涉及非上市公司。相對于前者,非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的需求明顯要小得多,這時市場化與否主要應取決于市場的交易價格(主要是會計服務公司的收費及可能發生的泄密成本)與公司自行生產者成本的比較。
(二)如何解決可能的商業機密的泄露問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必然會存在這樣的擔心,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將會影響市場化的實現。這個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法有:
1、運用契約禁止會計服務公司泄密;
2、會計服務公司可向企業購買商業機密的披露權;
3、立法。商業機密的問題并沒有影響審計市場與管理咨詢市場的良好運作,這表明該問題不致太難解決。
(三)一旦會計信息質量出現問題(例如企業隱瞞關鍵的交易),如何在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與會計服務公司之間進行風險責任的劃分?如何避免企業、會計服務公司及會計服務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勾結?會計服務公司的產生對審計會否產生影響?
(四)會計信息的披露上必然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包括:
1、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會計信息的實時報告成為可能(吳東輝,1998),是否需要改變過去的定期披露制度?
2、如何保證獲得會計信息的便利性?
(五)會計信息生產的市場化對目前的會計職業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沖擊,例如,會計職業的勞動力需求可能會大大下降,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需要進行根據的調整。筆者認為,這應該是會計信息市場化變革的最重要的影響。如何才能將社會變革的成本降至最低,這個問題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才能回答。
參考文獻:
1、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陳毓圭譯,論改進企業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2、劉玉延,當代會計理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1999;2:5—11.
3、薛云奎,論當代會計學科的發展與變革,會計研究,1998;1:11—19.
4、石春茂,論會計管理體制的創新及其現實選擇,會計研究,1998;2:1—15.
5、杜興強,會計信息的產權問題研究,會計研究,1998年;7:13—18.
6、吳東輝,信息技術發展與企業的實時報告系統,會計研究,1998;6:11—14.
7、莊丹,企業財務會計的管制問題,財會月刊,1999;3:13—14.
8、楊小凱,當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9、汪丁丁,在經濟學與哲學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10、Hayek F.A.王明毅等譯,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